Han Donghui

Upload time: June 25, 2019

Han Donghui,男, 1971年9月出生,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副院长。兼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分析哲学委员会理事。

人物经历

1990~1994,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本科学位。

1994~1997,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导师单少杰副教授。

1997~2000,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导师苗力田教授,论文《自然与人的融汇——斯宾诺莎道德形而上学研究》。

2000年7月~2002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

2002年7月~2008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

2008年7月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2009年5月至今),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至2009年6月)。


研究领域

西方近代早期哲学、二十世纪英美哲学、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主要作品

《天人之境——斯宾诺莎道德形而上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译著

劳特利奇哲学史(第四卷)《文艺复兴和17世纪理性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第8章斯宾诺莎:形而上学与知识

第9章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

第11章莱布尼兹:真理、知识与形而上学

劳特利奇哲学史(第三卷)《中世纪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第14章奥卡姆的世界与未来

安东尼·肯尼主编,《牛津西方哲学史》(国外经典哲学教材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牛津西方哲学史(插图本)》(大众阅读系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哈贝马斯:“从康德到黑格尔:罗伯特·布兰顿的语用学语言哲学”,《世界哲学》,2005(6)

布兰顿:“理由、表达与哲学事业”,《世界哲学》,2005(6)

罗蒂:“分析的哲学与对话的哲学”,《世界哲学》,2003(3)

康德:《论火》,译自拉丁文,载李秋零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劳特利奇哲学史(第一卷)《从开端到柏拉图》,第5-12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卡恩:“动词To Be与概念Being研究之回顾”,《世界哲学》,2002(1)

收入宋继杰主编:《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2卷),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亚历山大《艺术、价值与自然》,第一译者,华夏出版社,2000

代表性论文

分析的形而上学:脉络与主题,第二作者,《哲学动态》,2009(2)

科学革命与近代早期形而上学的转型,第二作者,《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1)

践言冲突方法与哲学范式的重新奠基,《中国社会科学》,2007(3)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全文转载,2007(8)

Performative Contradiction and the Regrounding for Philosophical Paradigms,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vol 3, 2008 (4)

后分析哲学时代与英美-欧陆的哲学对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4)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全文转载,2006(10)

究竟什么是“不可说”的:对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扩展性解读,第二作者,《哲学研究》,2005(8)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全文转载,2005(11)

What is “the ineffable” exactly?: An extensive reading of Wittgenstein’s TractatusLogico-Philosophicus,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vol 2, 2007 (3) [1]

划界与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与《逻辑哲学论》比论,《浙江学刊》,2004(5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全文转载,2004(11)

哲学概念的家族相似性与中国哲学学科范式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

从西方哲学研究看中哲、西哲、马哲的学术范式对话,《中国社会科学》,2004(1)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04(10)

Dialogues between Academic Paradigms of Chinese, Western and Marxist Philosophie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5 (1)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2004(2)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2004(4)

当代西方斯宾诺莎哲学研究述要,《哲学动态》,2003(7)

论实证主义的形而上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全文转载,2003(5)

论斯宾诺莎的语言观,载《本体诠释学》(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斯宾诺莎形而上学体系的构造逻辑,载《外国哲学》(第15辑),商务印书馆,2002

先秦时期的语言哲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1(5)

第八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1(12)

境界与实体:中西传统哲学的差异,[加拿大]《文化中国》,1998年夏季号,

马克思的语言观与现代西方哲学“语言的转向”,《教学与研究》,1997(11)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全文转载,1998(1)

成就荣誉

吴玉章奖学金(1997)。

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2001)。

华为奖教金(2002)。

中国经营报报业经营管理奖教、奖学基金优秀教师奖(2002)。

第八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3)。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5,合作)。

北京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优秀奖(2005)。

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2006)。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09)。

第十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009)。

北京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合作)。

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