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书推荐】“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研究系列”重磅推出

上传时间:2024-02-27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的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并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鲜明特色:

1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2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3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4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5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

为什么是这五点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这五大鲜明特色从何而来,又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取向与进路?为了深入分析以上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以深厚的担当意识,秉持加强理论研究、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宗旨,组织编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研究系列”丛书,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研究系列

本丛书共5卷,分别就五大鲜明特色逐一展开论述,各卷有所侧重,同时相互联结为一个整体。

丛书主要具备三大亮点:

一是客观分析现代化历程中的问题与挑战,并理性提出可能的对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如果只是就理论谈理论,仅分析其成分构造,或仅从理论上罗列其优势特色而不将其置于现实中锻炼考验,理论便会沦为纸上谈兵。显然,丛书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实事求是、客观公允地提出并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

《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尝试解答“迁徙中国”背景下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流动老人可能面临的养老、就医、社会支持问题,人口负增长背景下“母职惩罚”阻碍职场女性生育的问题,等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针对劳动力市场存在歧视现象、劳动者休息休假权保护不足、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率有所提高、部分困难群体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等问题提出可能的措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详细分析了如何应对当前世界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疑虑,中国发展放缓的不确定性,以及中美战略博弈的不确定性……

“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提出问题不是理论的终点,解决问题才是归的。丛书从学者的角度,针对关键问题逐一提出解决的策略与可能性,这也表明,研究团队并非以“冷漠”的理性钻研理论,而是以学者的温度关注现实。

二是对每一种鲜明特色的论述都不是孤立的,都交织在一起。

《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指出,从长期均衡发展来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人口治理的最高追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指出,我们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破解“文明冲突论”,这正是“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文化层面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详细论述了“健康中国”建设战略,与《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遥相呼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提升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要素流动和现代化水平,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现代化模式的想象空间,其中就包含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意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更是将共同富裕置于五大鲜明特色之间,指出人口规模巨大是其直接指向和难度所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其核心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环境要求、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其世界意义……

三是追根溯源,从历史的角度厘清五大鲜明特色的缘起。

如果只看到理论成果而不了解其来龙去脉,理论便成了空中楼阁;而丛书所着力者,则是将理论的地基打实扎牢给众人看。丛书反复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其深厚的理论资源与历史依据,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凝聚了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历程中的耳闻目睹和艰苦备尝。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渊源。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其中,“‘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本套丛书在编写过程中,即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引,注意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思想素材,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源远流长的精神力量。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梳理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共同富裕的理想,如《论语》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管子》中的“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晏子春秋》中的“权有无,均贫富”,《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等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援引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观,以及《论语》“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荀子》“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齐民要术》“顺天时,量地利”等经典箴言,展示“人水和谐”思想在我国拥有悠久的渊源。《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引据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表明中国有崇尚和合的文化传统,讲求“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推崇战争和杀戮,并引用战国时期兵书《司马法》中“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一条,说明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但是也永远有实力和底气用反击捍卫和平,“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另一方面,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上的理论与实践总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直接动因。1954年,周恩来在同日本国会议员访华团和日本学术文化访华团会谈时指出:“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受罪受多了,我们不愿意把这种痛苦加在别人身上。我们懂得这个痛,我们同情别人的苦难。”《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国现代化探索道路和西方先发国家现代化道路两条线出发,历数西方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实现现代化的历程,以及中国在其中受到的创伤。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甲午战争惨败,遭受列强瓜分狂潮,巴黎和会丧权辱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惨痛代价和巨大牺牲……百余年的侵略和盘剥,使近现代中国伤痕累累。对于被侵略、被殖民国家苦难的深刻了解,使本就追求和平和谐和睦的中国更加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因此,中国拒绝效仿西方先发国家的行为模式,拒绝以战争、殖民和掠夺实现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老路的批判,但不是为批判而批判,而是不平则鸣、有的放矢。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指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脚迈进新世纪,另一脚却停留在过去,皮靴踩在大自然毫无遮盖的脸上,驯服它、开化它。”先发现代化国家不仅以牺牲自身环境为代价推动经济增长,还将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排放的制造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转嫁危机,污染后者的环境、破坏后者的生态以喂养自身发展。这不是东方对西方的单方面指责,可以看出,西方先发国家是以“驯服自然”沾沾自喜的。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中就引用了资本主义萌蘖以来许多西方思想家对待自然的立场:

正如沃尔夫·莱布尼兹(Wolf Lepenies)指出的,自17世纪末以来,人们谈论“自然”(造物主塑造的所有事物,即那些既存的、未经人类理性和技能雕刻的事物)时,总是充斥着攻击性的概念和隐喻。比如,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就根本没给人们留下任何想象空间:“自然应该被征服,并尽可能为人类的利益和便利服务,这远比弃之不顾好得多。”笛卡尔(Descartes)把理性的进步与对抗自然的一系列胜利相提并论。狄德罗(Diderot)呼吁理论家和实践者联合起来征服自然……克劳德·圣西门(Claude Saint-Simon)和奥古斯特·孔德(August Comte)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也无比一致,虽然他们的其他观点总是大相径庭。

再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提到,西方先发国家的现代化是一种物质主义的现代化,“物质主义带来了工具理性的膨胀,这一浪潮加剧了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对人们精神世界的侵袭”。现代社会造就了“原子化”的个人,以及与此相应的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标准,这不仅影响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身,还通过文化交流影响到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其中,诸如消费主义、利己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至今仍在影响着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安全(详见王易等《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的意识形态安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12月出版)。

从阵痛中获得新生,从观察中总结经验,近代以来的亲身经历以及对先发现代化国家的思考研判,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切合人类道义的现代化道路。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声明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创造的其他一切优秀文化相互借鉴,正在创造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紧跟最新理论动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兼收并蓄,也在创造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成果的新形态。

附:各卷作者及ISBN信息

微信图片_2024022710411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