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亭友:《列宁是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卓越典范》,《马克思主义研究》

上传时间:2020-05-28

image.png

汪亭友,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列宁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实践家。他对马克思主义有着坚定执着的信仰,毕生为俄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世界无产阶级与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他紧密结合实际,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超凡的洞察力与历史远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他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凝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创造性地把理想转化为现实。列宁堪称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和伟大领袖。


【关键词】列宁  无产阶级  领袖  马克思主义


领袖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的产物,是组织群众实现既定目标的领导者。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是在人类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先进的无产阶级依靠自己的政治组织,前仆后继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反对殖民主义、封建主义以及一切反动势力的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列宁深刻揭示了阶级社会领袖产生的一般规律以及领袖的本质。他指出:“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无产阶级如果不能“造就一批有经验、有极高威望的党的领袖”,“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统一意志’,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无产阶级特殊的社会地位及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决定了无产阶级的领袖具有不同于其他阶级的领袖特质。无产阶级的领袖,首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通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于无产阶级事业抱有必胜信念;其次要有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和素养,在解决本国革命和实践的具体问题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再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善于汇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创造性地把理想转化为现实。列宁是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杰出代表,他“一身兼备理论力量和无产阶级运动的实际组织经验”,是“现在世界上最强大最有锻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袖”。


01

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旗帜鲜明地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

列宁早年投身革命,历经逮捕、坐牢、流放、流亡国外、敌人暗杀等严峻考验,但无论遇到多么凶险、复杂、严酷的斗争环境,列宁始终抱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坚强的革命意志,为俄国无产阶级乃至世界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列宁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革命斗志,与他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领会马克思主义精髓是密不可分的。他指出:“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奠定了列宁一生信仰、一生奋斗的思想理论根基。


列宁从青年时代起就努力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他不仅认真钻研《资本论》第一卷,把《共产党宣言》由德文译成俄文,而且积极热情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工人运动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列宁的革命生涯中,有近20年的光阴是在监狱、流放地、国外政治流亡中度过的,但他始终克服重重困难,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广泛涉猎马克思主义文献,并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俄国社会状况,分析世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14年春,列宁为当时在俄国颇为著名的《格拉纳特百科词典》撰写介绍马克思生平与思想的词条——《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在这长达3万多字的词条的末尾,列宁附写了一个书目,详细介绍了马克思的著作和书信及其在俄国出版的情况,从1841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到马克思去世后出版的《哥达纲领批判》《工资、价格和利润》等,涵盖了马克思一生的主要著述。书目还把欧洲和俄国当时论述马克思及马克思思想的著作,按作者及政治倾向分成三类进行比较详细的介绍,帮助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及欧洲传播的概况。从中可以看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并不止步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而是博览群书,饱读国内外各种文献,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阐释马克思主义。在该词条撰写完成以后,列宁继续进行哲学问题的研究,阅读了近万页的数十种哲学著作,系统阐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通过阅读列宁的著作,我们不难看出,列宁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及领悟,绝非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如列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文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历史命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历史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列宁则用不太长的篇幅,高屋建瓴、准确清晰地描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及其主要内容,对于人们正确理解、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意义重大。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国家与革命》等重要著作中,列宁大量引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论述,透彻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有力地驳斥了机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歪曲和攻击,充分显示列宁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的熟悉程度及其把握运用能力远非一般人所能比拟。


在列宁的著作中,还处处洋溢着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历史命运》等文章中,列宁写道:“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如何摆脱一切被压迫阶级至今深受其害的精神奴役的出路。只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才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 “自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后,世界历史的这三大时期中的每个时期,都使它获得了新的证明和新的胜利。但是,即将来临的历史时期,定会使马克思主义这个无产阶级的学说获得更大的胜利。” “从马克思的理论是客观真理这一为马克思主义者所同意的见解出发,所能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列宁深知俄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要做到这一点,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由科学理论来武装。这个理论只能是“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列宁指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渊源比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久远得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拥有的传播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特殊的俄国国情以及俄国无产阶级力量的弱小,使得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马克思主义在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干扰和破坏。因此,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保卫马克思主义这一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维护马克思主义在党的思想和工人运动中的指导地位,成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迫切任务。


为克服“马克思主义运动的极端严重的内部危机”,1899年,列宁在《我们的纲领》《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抗议书》中,吸取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蜕化变质的深刻教训以及俄国建党的实际经验,明确提出首先从思想上建党的方针,强调马克思主义在党的思想建设中占据指导地位。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党”,“只有革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能成为工人阶级运动的旗帜”。在1901年秋至1902年2月所写的《怎么办?》一文中,列宁明确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他强调,问题只能是这样: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因此,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加强。”在1910年12月的《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一文中,列宁指出,俄国近年来发生的急剧变化异常迅速、异常剧烈地改变了形势,无产阶级迫切的直接行动的任务也有了极大的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首要地位”。“现在,由于资产阶级的影响遍及马克思主义运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同路人’,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受到了来自截然相反的各方面的曲解,因此团结一切意识到危机的深重和克服危机的必要性的马克思主义者来共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是再重要不过的了。”


列宁一生都与俄共党内、俄国社会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作坚决的斗争。在这一过程中以及在探索俄国革命道路的艰辛历程中,列宁深切体会到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必须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列宁提出,要“完整地、确切地和充分地叙述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彻底说出来”,“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对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列宁强调,“不是看他们给自己穿上的漂亮礼服,不是看他们给自己取的动听的名字,而是看他们的行为怎样,看他们在实际上宣传的是什么”,“谁要是仅仅承认阶级斗争,那他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还可以不超出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政治的范围”,“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检验是否真正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


在同俄国国内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列宁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同俄国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界限,全面论述了俄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指明了俄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列宁深刻揭露了修正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阶级根源、特点和实质,深刻揭露了机会主义者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反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捍卫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使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在同俄共党内各种错误倾向的斗争中,列宁维护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加强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使俄共的发展始终凝聚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在同各种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进行不妥协的斗争中,列宁维护了俄共党内和俄国工人运动的团结,为俄国革命的胜利和苏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迎来新的高潮,提供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列宁坚定的原则性、敏锐的洞察力、高超的斗争艺术,也为各国共产党人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同一切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和珍贵的精神遗产。


坚定的信仰使列宁不论何时何地都保持着昂扬的革命斗志,不因失败而灰心,不因受挫而气馁,不因困难而后退。1924年1月28日,斯大林在一次演说中讲述了这样一段俄共的历史:在1909—1911年这一时期,党被反革命势力打败,处于完全解体的状态。这是人们不相信党的时期;这是不仅知识分子,而且一部分工人也纷纷退党的时期;这是人们否定地下活动的时期;这是取消主义的时期,瓦解的时期。当时不仅在孟什维克中,而且在布尔什维克中也有许多派别组织和派别思想,而且大部分都是脱离工人运动的。“当时只有列宁一人没有随波逐流,而高举着党性的旗帜,以惊人的耐心和非常的坚忍精神来收集党的零散残部,猛烈攻击工人运动中所有一切反党派别,以非常的勇气和空前的毅力来捍卫党性。”


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国内外敌人的疯狂反扑,列宁更是表现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沉着与坚定。在他的坚强领导下,苏维埃政权彻底粉碎了十四国的武装干涉以及国内的叛乱,胜利地捍卫了革命的成果。战争结束后,党面临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处理严峻的国内矛盾等复杂的任务。在困难面前,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依然没有退缩,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俄共(布)党内著名理论家布哈林曾饱含深情地说:“列宁是革命的乐观主义者,这就是说,他明确地认识到无产阶级最终胜利的必然性。对于这种认识的坚定信心,这种象雄鹰翱翔般的天才思想,使得列宁成了一个独特的人物,他给人类历史的广阔的阶段,而且是一个最光荣的阶段,打上了永远不可磨灭的烙印。”


但是,苏共领导集团从赫鲁晓夫时期起,理想信念开始出现动摇滑坡,历史虚无主义开始滋生蔓延。这些错误倾向和问题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没有得到根本的克服,甚至愈演愈烈,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领导集团开始公开全面背叛马克思主义,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等苏共领导人带头彻底否定苏联党和国家的领袖、苏共的历史、苏联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严重泛滥,受此影响,苏联最终走上亡党亡国的道路,教训十分深刻。习近平深刻地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发展者。今天,我们纪念列宁,就要以列宁为榜样,像列宁那样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被眼前浮云所遮蔽,不惧各种风浪考验,在是非原则面前立场坚定,始终捍卫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像列宁那样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读经典、学原文、悟原理,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像列宁那样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在舆论斗争中不当看客、不做绅士,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指引。


02

紧密结合实际,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超凡的洞察力与历史远见,

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不神化、固化自己的思想,而是把它当成发展的学说、行动的指南。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他告诫人们不要把马克思主义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一些原理解释成绝对的原理,“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宣言》的基本原理,在实际应用中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列宁一方面坚决同各种歪曲、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思潮作斗争,旗帜鲜明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原则,另一方面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待科学的正确方法。他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他还说,对于革命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1910年,在《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一文的开篇,列宁引述恩格斯的名言“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认为“这个经典性的论点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往往被人忽视的那一方面”,“而忽视那一方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会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就会破坏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实际任务,即可能随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的一定实际任务之间的联系”。1920年,在《共产主义》一文中,列宁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列宁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注重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实质、精髓,洞察把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俄国革命的形势、特点,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正确解答了俄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在各个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比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至少在几个发达国家同时胜利的设想,列宁并没有拘泥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做的具体结论,而是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和思考,根据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这一新的时代特征,发现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在俄国已经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和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这一有利形势下,有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俄国率先取得胜利。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充分证明列宁的理论是完全正确的。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受到内外敌人的夹攻,同时面临着恢复秩序、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艰巨任务。这是全新的实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列宁牢记马克思主义对待自己学说的正确态度:“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1917年8月,列宁在《政论家札记》一文中指出:“我们并不苛求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者知道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的一切具体情况。这是痴想。我们只知道这条道路的方向,我们只知道引导走这条道路的是什么样的阶级力量;至于在实践中具体如何走,那只能在千百万人开始行动以后由千百万人的经验来表明。”同年12月,在《怎样组织竞赛》一文中,列宁说:“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马克思说的‘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这句话,显得尤其正确了。”


1918年7月,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关于人民委员会工作的报告》中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1918年11月,列宁在《在莫斯科党工作人员大会上关于无产阶级对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态度的报告》中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不是我们死记硬背的教条。应该把它当作行动的指南。我们一直这样说,而且我认为,我们的行动是适当的,我们从来没有陷入机会主义,而只是改变策略。这决不是背弃学说,决不能叫机会主义。”


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率领苏俄人民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了伟大的实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为打退内外敌人的猖狂进攻、捍卫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发挥了巨大作用。为适应新的变化而推行的新经济政策,及时扭转了复杂的国内局势。这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首次尝试,为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乃至改革事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如同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列宁也反对把他的思想、把俄国的经验绝对化、教条化。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列宁认为,俄国革命的某些基本特点具有国际的意义,在国际范围内具有重演的历史必然性,但由于各国的情况千差万别,革命的方式和途径也应有所差别。像俄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首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除俄国的特殊国情外,还有一个有利的国际条件使俄国革命碰上了一个幸运的时机,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与协约国这“两大强盗集团,无论哪一个都不能马上向对方猛扑过去,也不能立即联合起来对付我们;我们的革命只是由于能够利用而且利用了国际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这个时机,才在欧俄实现了光辉的胜利进军”。


列宁指出,各国共产党都对科学社会主义做出了贡献,任何一个共产党都不能认为只有符合自己的观点和做法的才是社会主义,否则就不是社会主义,更不能要求别国共产党亦步亦趋跟着自己的脚印走。1919年3月19日,列宁在俄共(布)八大《关于党纲报告的总结发言》中指出:“一些德国同志到我国来,想要弄清社会主义制度采取的形式。我们必须这样办:向国外同志证明我们的力量,使他们看到我们在革命中丝毫没有超越出现实的范围,并且把能使他们完全信服的材料提供给他们。假如把我们的革命说成是一切国家的一种理想,认为它做出了很多的天才发现和实现了一大堆社会主义的新奇东西,那是十分可笑的。”“我们积累了在一个存在着无产阶级和农民的特殊关系的国家里实行摧毁资本主义的最初步骤的实际经验。如此而已。如果我们硬装成青蛙,一个劲儿地憋气,鼓肚子,我们就将成为全世界的笑柄,成为纯粹的吹牛家。”


列宁顺应时代潮流、革命的需要以及实践的发展,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应有的品质和能力。布哈林高度赞赏列宁“掌握马克思主义这非常锐利的武器,同时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视为一种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把它作为在一定环境中判明方向的工具”。正是列宁紧密结合实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得他对俄国革命所处的时代特征、革命形势、发展趋势具有超凡的洞察力与历史远见。这不仅体现在1915年列宁就明确预见到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而且体现在十月革命前夕列宁明确提出俄国革命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战略方针,从而领导俄国革命取得胜利,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主义阶段,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与人类社会发展新纪元。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并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努力从本国实际出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曾经指出:“布尔什维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和方法,创造了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布尔什维主义,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前没有过,这是列宁所领导的党在俄国创造的。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与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布尔什维主义,用这个理论和策略搞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斯大林接着又搞了三个五年计划,创造了社会主义的苏联。我们要按照同样的精神去做。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辉煌成就。今天,我们纪念列宁,就要以列宁为榜样,把坚持和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机统一起来,牢牢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勇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涵,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让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彰显。


03

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凝聚群众智慧和力量,

创造性地把理想转化为现实

毛泽东指出:“革命的政治家们,懂得革命的政治科学或政治艺术的政治专门家们,他们只是千千万万的群众政治家的领袖,他们的任务在于把群众政治家的意见集中起来,加以提炼,再使之回到群众中去,为群众所接受,所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自作聪明,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那种贵族式的所谓‘政治家’,——这是无产阶级政治家同腐朽了的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原则区别。”毛泽东还指出:“任何英雄豪杰,他的思想、意见、计划、办法,只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或者自己的科学试验中,他的头脑只能作为一个加工工厂而起制成完成品的作用,否则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人脑制成的这种完成品,究竟合用不合用,正确不正确,还得交由人民群众去考验。”


毛泽东的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领袖思想智慧与群众实践经验之间的关系,说明了领袖的思想智慧来源于群众的实践与经验,领袖的作用不过是汇集、总结群众的实践和经验,将之系统化理论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对现象、表征的观察上升到对本质、规律的把握,以指导群众的实践。列宁就是这样的“群众政治家的领袖”,他不仅乐于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尊重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而且善于汇集群众的经验与智慧,使之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决策和苏维埃政权的政策,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列宁同时代的俄国革命家瓦·沃罗夫斯基曾这样评价列宁,他“善于把许许多多人的经验和知识集中起来,就像凹透镜的焦点那样,并且在自己丰富的智慧实验室中把它们变成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口号”。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布尔什维克党的任务由夺取政权转向管理俄国。为改进机关管理工作,同官僚主义、拖拉作风、徇私舞弊以及一切歪风邪气作斗争,列宁主张建立接待来访群众的工作制度,以便及时直接地了解普通群众的愿望与诉求,保障民众监督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行使民主监督等权利。列宁认为,苏维埃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和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对待、严肃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和申诉。按照列宁的指示,克里姆林宫设立了供列宁接见来访群众的接待室,人民委员会也公开成立了接待来访群众的办公室。1918年12月,列宁详细规定了接待来访群众的工作要求:“每个苏维埃机关,都要张贴接待群众来访日期和时间的告示,不仅贴在室内,而且贴在大门外面,使没有出入证的群众都能看到。接待室必须设在可以自由出入、根本不需要什么出入证的地方。每个苏维埃机关都要设登记簿,要有简要的记载,记下来访者的姓名、申诉要点、交谁办理。星期日和节日必须规定接待时间。”


列宁不仅明文规定,而且带头执行,以身作则。1919年初,列宁把星期五定为“上访农民接待日”。当时正值斑疹伤寒到处流行,列宁亲自接待的首批农民来自全国各地,共52人。在接待室,列宁一一问清了每个人的名字和单位、上访的原因和要求,并一一作了耐心、详细的解释和回答,谈话持续5个多小时,最后这些农民满意而去。其中一位农民高兴地说:“我们现在有一个英明的指挥者了!农民的道理他也懂!”会见后,列宁认为这些农民代表提出的所有问题都非常重要,要求苏维埃政权机关应当特别注意他们的问题。


受到列宁接见的不仅有农民,还有普通的工人、人民代表、机关干部、国际友人等等。据当年苏联人民委员会接待室统计表记载显示,仅在1922年10月2日到12月16日两个半月中,列宁亲自接待了125人次,平均每天会见2—3人。曾经采访过列宁、目睹了接待场面的美国记者艾尔伯特▪威廉斯把列宁的办公室称作“世界上最大的接待室”。通过与来访群众的直接接触,以及群众来信、控告等途径,列宁及时掌握了来自农村、工厂等一线的情况和问题,并积极思考对策。从1920年底列宁开始酝酿调整经济政策,1921年3月俄共(布)决定取消严重侵犯农民利益的余粮收集制,俄国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的重大战略调整。


列宁体恤民情,考察民意,关心群众疾苦,源自他坚定的人民立场。列宁深刻地懂得,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俄国革命要靠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才能取得胜利。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同样要靠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群众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正是新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因素……社会主义不是按上面的命令创立的……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创造,社会主义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列宁强调,共产党要和广大群众融为一体,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执政面临的“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没有同全体劳动大军即同大多数工农群众保持牢固的联系”。“要是这个党不学会把领袖和阶级、领袖和群众结成一个整体,结成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它便不配拥有这个称号”,“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


列宁强调党的领袖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不断从群众中吸取智慧的营养。他认为,群众需要领袖,但领袖来自群众,是群众中的一员。领袖只有代表民众利益,反映民众要求,与群众融为一个整体,才能带领群众朝着正确方向前进。列宁深刻地指出,“具有优秀精神品质的是少数人,而决定历史结局的却是广大群众”,“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党的领袖只有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人民的事业,并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列宁始终强调党的领袖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批人、一个稳固的集团。他反对神话领袖,反对夸大领袖个人的作用,反对用领袖的名字命名城市和企业。列宁认为,党的领袖不是天使、圣人、英雄,而是普通人,因此不可能完全不犯错误。群众有权对领袖进行监督和批评。列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过简朴的生活,与群众同甘共苦,从不搞特殊化,反对对他个人歌功颂德,反对突出他个人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伟大领袖的博大胸怀与崇高品格。列宁关于领袖与政党、政党与群众关系的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伟大旗帜,继承并弘扬列宁关于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等重要思想,号召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深刻地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习近平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今天,我们纪念列宁,就要以列宁为榜样,牢固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持之以恒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