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 》| 王义桅 江洋:论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思维

上传时间:2022-03-30

[摘要] 历史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五大思维之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石,是“四个自信”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思维包括历史观、历史教育、历史智慧、历史传统等方面,着眼于历史的历史、活着的历史、未来的历史三个维度,体现人民史观、唯物史观、系统史观,折射历史定律、历史自信、历史自觉,凸显历史大势、历史规律、历史使命,牢记“国之大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历史观、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时代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未来观的三位一体。

  [关键词] 历史思维;历史自信;历史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文化,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2011年9月1日,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出席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并在讲话时强调:“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落实在提高历史文化素养上,落实在提高领导工作水平上。而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开展历史教育,有利于为各项工作提供历史智慧,弘扬历史传统,切实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思维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直接以学习历史为主题的就不下8次,其他学习也无一不体现历史的厚度。历史思维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的基石。

中国从哪里来?要走向何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习近平总书记总是有这样一种历史感。在他看来,“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这是一种把过去、现实和未来联系起来考察问题、作出决策的历史思维。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基础,历史思维让文化自信更为厚重。“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内部和外部也都要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历史思维的重要特点。

历史思维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思维包括历史观、历史教育、历史智慧、历史传统等方面,回答了5个方面的基本问题。

历史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

为什么学史?因为学史可以明志、明理、明责、明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学习历史,就要学习和吸取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思想财富,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防止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作出自己的贡献。”

学什么史?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就要加强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和教育,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同时还要加强对世界历史的学习。

如何学史?怎样传承历史?“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为谁学史?牢记“国之大者”是习近平总书记历史思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

牢记“国之大者”须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历史眼光。“建设好我们这样的大党,领导好我们这样的大国,中央委员会成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至关重要。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历史眼光、强化理论思维、增强大局观念、丰富知识素养、坚持问题导向,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思考和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思维有三个维度:历史的历史、活着的历史、未来的历史。

历史的历史:你从哪里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018年1月5日,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

人民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思维的主旋律,人民史观则是历史思维的本色。

唯物史观。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这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驳斥。2021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历史思维,就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历史、把握现实的科学思想方法,体现为对历史的尊重,把现实置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思考,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内在逻辑。

  系统史观。2012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要把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他强调:“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活着的历史:你是谁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着眼活着的历史,探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基,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2021年10月,正值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贺信勉励广大考古工作者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在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见证了这段历史。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从丝绸之路历史提炼出丝路精神,从中非友好交往史、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和金砖合作中提炼出中非友好合作精神、上合精神、金砖精神……在一百年来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基础上,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谱系,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历史思维的现实关怀和天下情怀。习近平号召,国际社会也要树立适应当今时代的历史思维,“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我们认为,应该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化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离不开历史思维。“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2021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感慨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彰显了主体性历史观。如果说历史自信是“四个自信”的底气,那么历史自觉则彰显历史使命感、历史责任感。正是秉承高度的历史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发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坚定历史自觉,要求读懂历史的大逻辑,需要有拨云见日的功夫,在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看大势、谋大局,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只有把握世界历史,才能看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大势,看清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自觉从事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未来的历史:你要去哪儿

历史大势。树立正确历史观,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潮流和国际形势,不仅要看现在国际形势什么样,还要弄清楚发展趋势,思考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正是从大历史观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还指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历史规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面对新冷战、脱钩和逆全球化鼓噪,要淡定。“面对经济全球化大势,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里假装视而不见,或像堂吉诃德一样挥舞长矛加以抵制,都违背了历史规律。世界退不回彼此封闭孤立的状态,更不可能被人为割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都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基于对世界发展大势和历史规律的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应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证明,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

历史使命。2021年7月6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再次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当口,是敌视对立还是相互尊重?是封闭脱钩还是开放合作?是零和博弈还是互利共赢?选择就在我们手中,责任就在我们肩上。”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思维不仅是从昨天看明天,而且是 从后天看明天,是历史自信和历史自觉、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历史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019年5月15日上午,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思维是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的基础,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目的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历史智慧。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思维着眼于历史的历史、活着的历史、未来的历史三个维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历史观、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时代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未来观的三位一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作者简介: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江洋,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国际治理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