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礼:面向差异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评梁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差异教学论》,《北京教育(德育)》
上传时间:2020-02-19
(作者:周光礼,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摘 要:差异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延续大班制的特点,在个体和个性问题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欠缺和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差异教学正是破解之道。用情景化构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通过区分学生的层次、类型、阶段、未来岗位等方式进行动态分层分类,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的差异化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兼顾认知、情感、技能等学习结果,注重学生知、情、意等多方面的获得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差异化教学; 情景化; 多元化评价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梁红博士所著《思想政治理论课差异教学论》是作者基于自身多学科的专业背景、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整合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提出的一套崭新的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方法论。本书从思政课差异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深入探讨,并结合实际开展教学实践,提供效果反馈,以指导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效果,是思政课教学改革领域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
一、差异化:一种历久弥新的教育理念 差异教学虽然是现代教育学的概念,但追溯其发展源头,却有着悠久的发展史。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这一理念影响深远且持久,直到16世纪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大班教学,并在工业社会的教育体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同质化教学逐渐取代差异化教学。大班制的出现实现了教育的大规模、快速发展,满足了更多人接受教育的需求。然而,趋同化的教育供给与多元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差异化成了当代教育的新课题。牛津大学住宿学院和导师制在我国大学的流行、小班教学和精英教育理念的回潮,反映了人们对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价值的认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面对着相同的教材、相同的教育内容,这一供需矛盾更为突出,差异化成为思政课教师提升课堂效果、打造“金课”的新理念、新途径、新方法。 差异化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认识差异、理解差异、运用差异,以差异为起点,学会通过不同来实现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差异化的个体是差异教学的出发点,关涉每个人独特的精神生命与意义生成方式。教育者应该视学生的差异为合理存在,并充分利用这个教学资源,关注共性和特性,最终更好地发展学生个性,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正是思政课差异教学论提出的前提和价值。 大学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向内的教育,即大学教育应该指向学生的精神与灵魂,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另一个是向外的教育,即大学教育应该指向学生的职业与生活,培养学生一技之长和谋生的技能。前者是育人,后者是育才。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思政课教学作为一种指向“人的精神和灵魂”、促进人的发展的实践活动,旨在“价值引导”,实施差异化教学有十足的必要性。由于“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是一群具有丰富性、微妙性、多面性和多样性的群体,具有不尽相同的生理、心理、物质、精神、价值、认知等不同方面、层次的多维需求。 传统的思政课延续了大班制教学的特点,除了班级规模普遍较大之外,更多关注群体、聚焦共性问题,而在个体和个性问题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欠缺和忽视,以至于理论独居高阁,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实需要,满书的正确价值观和认知理念缺乏活力和生动性,成为躺在纸面上的空洞文字,一些课堂、课程更是成了学生心目中的“水课”,课堂声音难入耳,更不用说入脑、入心。当然,道德、思想政治素质是具有阶级性的。我们国家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属性,坚定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二、情景化:一种值得开拓的大学课程教学模式 有背景的教育(cont ext)强调顺应学生的差异,突出情景化、空间感,构筑大学课程新范式。现代大学是建立在高深学问的基础上,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区别是学术性,“金课”与“水课”的区别也是学术性。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将大学课程界定为一个学术计划,任何计划都包含一个完整的行动蓝图:目标、活动和衡量成功的方法。美国大学课程专家莉萨·拉图卡(Lisa R.Lat t uca)和琼·斯塔克(Joan S.St ar k)在《塑造大学课程:语境中的学术计划》中,提出了大学课程建设的八个关键点:目的(选择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选择教学内容或主题)、内容顺序(适当地组织内容)、学习者(适应学习者的特征、目标和能力)、教学过程(开展学习和教学活动)、教学资源(选择学习材料和技术)、评估(评估学生成果以及学习者和教师对计划的满意度)、改进(基于经验和评估对计划进行提高)。这个框架强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都必须适应学习者的特征、目标和能力,这既是情景化的体现,也是差异化的体现。 梁红博士所提及的思政课差异教学论不仅是一种近年来较为提倡的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大学课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课程教学模式,差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前瞻性的指导,并能推动社会创造性的变革。为此,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个体或聚焦小群体,改变同质化的培养模式,使学生能够获得符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化发展,使教育走在社会和生活的前列。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范式,思政课教学的情景化更多的不是寻求内容的差别,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智能特点、认知风格和个体需求的差异,明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尊重学生一定程度上的选择权利。同时要处理好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在尊重教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需要,真正解决学生们的困惑和现实诉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只是课本中的知识,而是更为立体和亲切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遵循情景化的大学课程教学范式,梁红博士在梳理了理论基础和历史发展脉络后,结合教学实验,着重在思政课差异教学策略及评估方面进行阐释。她将差异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个层次。知识传授在思政课大课堂中主要通过讲授法实现,而这只是思政课教学的初级目标,能力的培养是第一层转化,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跨越,最终在此基础上身心合一、知行合一,实现学生素质的提升。为了实现思政课提质增效的目标,作者通过区分学生的层次、类型、阶段、未来岗位等方式进行动态分层分类。除了对学生的分类之外,也要做好教学内容、方法的适配,同时配合师资的分层分类,充分发挥教师的长板。在学生-教师-内容-方法层面实现多维度、多层次的精准匹配。 三、多元化:一种符合国际潮流的教学评价方法 差异化、情景化教学要求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评价,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国际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多证据原则,即教学评价拒绝在单一的指标或证据基础上评价学生表现,而应采用有效的多证据。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评价,美国开发出了一种基于多证据原则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是这样的:大学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记事簿,以记录本人作为校园公民所参与的各项活动,如学生自治会、俱乐部、文化活动,以及最为重要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这种记事簿可以记载学生在迎合社会目标和文化目标中所取得的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统一”不仅为推进思政课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而且为思政课的差异化评价提供了方法论指引。这“八个统一”是: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根据“八个统一”精神的指引,梁红博士在全面对比同质化教学评价和差异化教学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差异化评价的三条原则。如其所言,由同质化教学评价走向差异化教学评价,意味着教学评价体系必须由重知识转变为重能力、重素养;教学评价制度由重横向比较转变为重纵向比较;教学评价的价值追求由重视共性转变为重视个性。 在此基础上,梁红博士建构了思政课多元化教学评价。所谓多元化教学评价,就是评价学生学习表现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不局限于单一的纸笔测验,兼顾认知、情感、技能等学习结果。思政课多元化教学评价强调以教师、学生、师生间共同参与的课程与教学活动为对象,综合使用各种理论、评价工具、方法和资源等多样化的手段,以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成就以及课程设计与实施情形。多元化评价必须坚持五项基本原则:多角度评价原则;评价关注学生不同阶段成长原则;评价要反映教学信息原则;正式和非正式评价同等重要原则;学生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原则。 总之,梁红博士坚持“了解差异、尊重差异、理解差异、利用差异”的理念,围绕课堂优化、能力培养及素质提高,从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评价三方面展开论述,并结合案例和实践,探索思政课教学的新路径。当然,在对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差异方面,作者并没有做较明确的区分和比较,因此也并未区分思政课差异教学论和一般教育学意义上的差异教学论。另外,由于作者所做的教学实验在以工科见长的高校,最终落脚点也更为关注工科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在其他学科的适用性并未明确论证等,这些都是下一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的内容。但总体而言,瑕不掩瑜,《思想政治理论课差异教学论》是一本建立在高校教学改革基础之上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思政课差异教学的探索之作。作者率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希望对今后深化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注释及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