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马克思主义研究》 | 郝立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阈下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

上传时间:2022-10-27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那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论述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的原则和路径是什么?为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郝立新教授。

一、新时代迫切需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采访者简称▲,下同):郝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构建什么样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怎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重大时代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2022年4月又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您曾在多个场合阐释过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

●(被采访者简称●,下同):是的。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重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又作出了重要指示。他高屋建瓴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关照,以时代为关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虽然也数次提到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体系”,但是,“归根结底是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判断,则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讲话中首次出现的。从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到提出“归根结底是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体现了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和路径认识的深化。

我有幸亲耳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两次重要讲话,倍感亲切,深受鼓舞。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和教育者,深感责任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为进一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

●:是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突出成就之一,是根本改变了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现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研究和构建取得一定进展。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指导地位得到加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发展提出了大量新课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带来重大影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要在探究和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过程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

虽然我们在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在对“三大体系”的基础性的阐释方面仍然有所欠缺,在对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理解和建构方面尚缺乏自觉和深入。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瓶颈在于整体上仍然缺乏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主要表现在我们目前的知识体系在一些领域中或一定程度上自主性和创新性还不足,尚未形成完全自主的、创新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未能在“三大体系”的构建上实现重大突破。这种情况导致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整体上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回应能力、解释能力和解决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论断,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请您谈谈如何理解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内涵。

●: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首要之意是“中国自主”。自主即自为自觉,指的是具有认知上的独立性、自觉性,观点上的主体性、创新性,而非盲从或被动地受制于他人或其他知识体系。所谓中国自主,就是要具有中国立场,具有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扎根中国大地。

独立自主,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1944年,毛泽东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中指出:“继承中国过去的思想和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在对待外来文化时应采取的中国立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理论研究上要坚持中国自主的精神。“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应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但决不能囫囵吞枣、决不能邯郸学步。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中国自主”应体现在“主体性”“原创性”上。“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简言之,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就是立足中国、关照中国、扎根中国,坚持中国问题导向,回应和解决中国问题,以中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建构为广大中国学者和民众所认同或接受的知识体系。

▲: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之中,“中国自主”您讲清楚了,“知识体系”是否也有必要讲一下?

●:是的,下面讲讲“知识体系”。知识是人类在实践基础上对自然、社会包括人自身的认识的结果的总和。毛泽东曾经指出:“什么是知识?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虽然这个判断带有历史的烙印,但大体上正确地说明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划分。按照认识对象即世界领域来划分,知识一般可分为关于自然的知识和关于社会的知识,若把思维从社会中单列出来,还可以划分出关于思维的知识。哲学则是在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基础上形成的思想体系或知识体系。在人类思想史上,对于知识的性质有不同的理解。关于“知识”,在中国古籍里,有“闻名为知,见行为识”的说法,这表达的是人们对事物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认知。在西方思想史上,知识一词通常指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如经验、概念、判断、思想等。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英国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的培根,在他的《新工具论》中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思想,并强调运用知识的技巧的重要性。

我们所说的知识体系,一般是指一定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知识要素及其构成的理论体系或观点体系。知识体系一般包含科学认识、信仰、价值观、方法论等要素。作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既要正确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性,正确反映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又要正确反映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那么,为什么说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呢?或者说,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包括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有何重要意义?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基础。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理论和思想,它构成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水之源”“木之本”。学科体系的构建涉及学科的划分和组织体系等,必须遵循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服从于理论内容和思想的内在逻辑;学术体系的构建涉及学术活动、学术评价和学术规范等,必须服从于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发展要求和社会功能;话语体系的构建涉及知识的概念表达和传播方式等,知识体系中的理论或思想是话语体系的内容。内容为王,只有把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为“三大体系”构建的坚实基础和思想理论前提,才能使“三大体系”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看,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尤为重要。自然科学是如此,哲学社会科学也是如此。自主的知识体系对于国家的创新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在科学技术领域,如果我们缺乏自主的知识体系(包括自主的基础知识体系和应用知识体系),就会在科学技术上受制于人,容易被人“卡脖子”,从而在根本上缺乏创新的能力。同理,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如果我们摆脱不了“学徒”的状态或依附的地位,如果我们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停留在简单“模仿”“盲从”国外的知识体系,而没有在批判地吸收或借鉴基础上的超越、深刻反思基础上的创新的话,就不可能建构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就不可能有自主自立的当代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这里所说的知识体系,不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相加,而是体现于或贯穿在“三大体系”之中的基础性的元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的实现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形成。众所周知,我国在哲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考古学等诸多领域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自主性的知识体系,但同时,与当今世界上哲学社会科学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同社会实践发展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迫切要求相比,我们的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还存在自主性方面的短板乃至空白。

▲:您提到我国在一些领域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自主性的知识体系,那么,这些领域的经验是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呢?

●:就以历史考古学方面的中华探源工程为例,该领域的重要成就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中共中央政治局2022年5月27日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民族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这项工程的继续推进,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成就,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树立了榜样,同时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是的。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很强的社会制度属性或意识形态性。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时,同样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谈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时,讲了三点,给我的印象很深刻。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我认为,这既是对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工作者说的,也是对其他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说的。第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这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取向。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同时具有价值性、非中立性。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理论联系实际,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实践原则。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需要联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为建立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筑牢基础。

▲:具体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关于客观世界包括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关于人类认识和知识发展的规律的思想,探寻反映当代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国际关系等领域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遵循认识和知识发展的规律,揭示和把握新的知识领域、新的知识形态、新的知识内容。

二是要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在各个知识领域的重要地位和指导作用。不仅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领域中的重要性,而且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在史学、法学、社会学、文学和新闻学等领域中的重要思想和方法论。

三是要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吸收和体现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从一定意义上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贯穿当代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核心思想。

四、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

▲:既然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那么,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就在其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下面请您着重谈谈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共中央编译局1986年启动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的编译和出版工作,此版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版(MEGA2)为蓝本,并参考德、英、俄文等其他版本,计划出齐70卷,目前已经出版了30余卷。从2005年党和国家实施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来,我国不仅先后出版了十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六卷本的《列宁专题文集》等经典著作,而且在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方面成就卓著。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的共同努力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伦理学》《宗教学》等哲学教材或著作相继问世。2014年至2018年,为纪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写作170周年,专家学者撰写和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研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对《资本论》的研究呈现复兴之势,并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的热点和亮点。一些学者将政治经济学研究和哲学研究结合起来,把《资本论》的形成史同理论逻辑结合起来,把《资本论》的思想和方法同当代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传统的研究范式。近年来,由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七卷本相继问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上有新的突破。这些成就为我们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取得了如此重要的成就,但是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方面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

▲:为了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我们仍需从多方面努力。

●:是的。为此,首先要搞清楚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具有其特定的知识体系。如何理解并建构中国特色的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是一个需要认真深入研究的问题。我认为,主要可以从思想发展史和内在构成要素两个角度来理解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内容。

▲: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看,是一种纵向的视角,而从内在构成要素看,是一种横向的视角。把这两个角度结合起来,就能对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内容有一个更全面深入的理解。首先请您谈谈,如何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理解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内容。

●:从思想发展史看,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创立者的基本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理论源头。列宁指出:“共产主义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界广阔、知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必须花大气力、下苦功夫才能掌握真谛、融会贯通。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知识,还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新闻学、军事学等知识。另一方面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体系中,这两个方面密不可分。无论是哪一个方面的知识体系的当代建构,都应该体现中国视野、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都应该具有自主意识。总结和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领域的概念体系、观念体系或思想体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或学者的历史重任。

▲:的确,从思想发展史看,您说的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那从内在构成要素看,又该如何理解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内容呢?

●:从内在构成要素看,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或要素。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文本文献性的知识,既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又有马克思主义后继者的研究文献;二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性或思想性的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扩展和特定国家或民族的本土化进程,特别是中国化的进程;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或基本原理体系性的知识,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学、新闻学、军事学、宗教学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四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性的知识,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社会批判的方法等,其中包括贯穿或渗透于原理性知识中的科学性的知识(如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原理)和价值性的知识(如人民立场、人的自由和人类解放的诉求、共产主义信仰等);五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它理所当然地构成了当代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特别重要的内容。

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除了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创新性等特征外,还应具有反映当代的中国特色、理论自信、问题导向等的特征。这一知识体系应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在全面深入理解了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后,是不是要明确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基本原则?

●:是的。在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方面,我认为有三条基本原则必须坚持。

第一,要坚持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其科学研究或知识体系的建构要体现科学性,或者说,要尊重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不能虚构或臆想出脱离客观实际、违背思想发展历史过程和违反学术规范的所谓的概念、范畴和观念。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献、思想源流、本质规律、问题导向、研究范式、批判思维、调研数据等,这是科学研究或学术研究所应具备的元素。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而形成的。要尊重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尊重马克思主义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和实践基础,尊重马克思主义同各国实际相结合的本土化进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客观规律。

第二,要坚持创新性。伟大变革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特征就是自主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原创性。我认为,要在实然和应然的辩证关系中理解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建构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解决在应然和实然之间存在的矛盾。一方面,从实然或当前的实际状况看,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教育取得了丰富成果和长足进步,在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发展史研究、基本原理研究和教育方面已经基本形成了中国风格、中国特色,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和推动下,形成了更为突出的中国“创造”的特色。另一方面,从应然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同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同党和人民的要求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际间的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使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建构刻不容缓。

在学术界和教育界,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建构面临来自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挑战。中国现代化建设、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都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亟须我们在理论方面作出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许多新概念新命题新观点,需要我们进一步阐释和研究,而学术界和教育界的理论研究和教育仍然存在滞后于党的创新理论的发展的现象。面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文本文献和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等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和提出的问题,我们的回应、批判和借鉴还不够;对国内外出现的一些新老社会思潮,我们的批判性分析也不够。这些情况对我们的知识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创新需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以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世界文明发展为参照,突破教条主义(包括各种土教条和洋教条)、本本主义等思想束缚,把中国化的视角和世界性眼光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

坚持创新性与坚持批判性是紧密联系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否则就容易滑入机械论的泥坑。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对待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应该有批判性的分析态度,不能简单拿来、照搬照抄。如果不加分析地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一切以之为准绳,那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要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要注重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主性、自信心,注意克服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的盲目崇拜和仿效。在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时,要注重反映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成果,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切忌生吞活剥、食洋不化,不能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而要坚持以我为主,构建中国理论。

创新离不开继承与借鉴。要在坚持中国立场的前提下充分吸收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很广,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自己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就大量吸收借鉴了前人创造的成果。对现代社会科学积累的有益知识体系和方法,我们可以用,而且应该好好用。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时不要忘了老祖宗,不要失去科学判断力。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

第三,要坚持整体性。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一是文本、历史、原理、方法等内容要素不能分割。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是严密的、完整的科学体系。它的文本、历史、原理、方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同时,它的现实性或实践性决定了它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和与时俱进。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避免把文本文献研究、思想史研究、基本理论研究、方法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要充分考虑到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要加强经典著作、思想史、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

二是注重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之间的有机联系。要明确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对于其他三个体系的基础性地位,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来谈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具有的独特性、创新性,它所特有的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即决定了它在学科划分、专业定位、评价体系和概念系统上的特殊性。

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建构中的规律遵循和价值导向的统一。要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和要求,服务党和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需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和发展的。作为科学的知识体系,它的建构要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规范。如同其他领域的哲学社会科学一样,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它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四是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明的借鉴的统一。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一方面具有历史继承性,它重视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结合,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纳传承,彰显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另一方面它具有开放性,它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面向世界,不断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包括一切进步的思想和积极的价值理念。

▲:最后,请您谈谈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路径。

●:基于以上原则,我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要自觉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要符合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逻辑,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与世界历史进程和中国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实践逻辑。在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中,这三个逻辑是统一的,其核心是“中国逻辑”,即在中国社会实践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创立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贯穿于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三个逻辑之中的“中国逻辑”,鲜明而突出地体现了“中国自主”的要求。

二要自觉遵循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建构中理论创新的规律、学术发展的规律和知识构建的规律。知识体系的创新与理论的创新是一致的。理论创新的规律集中体现在以实践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知识体系的建构要遵循学术发展的规律,允许在尊重规律和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学术争鸣和学术探索。知识本身的建构也有其内在规律。知识体系既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活动的结果,也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思维形式的理论体系,它的产生、积累、发展都有其特殊的规律。在知识的分类与融合方面,在科学的或描述性的知识与规范的或价值性的知识之间,都存在复杂的多样的关系。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进一步探索和遵循上述三个规律。

三要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首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及其思想的发展阶段;其次,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传播与发展的阶段;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重大飞跃阶段,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阶段。后两个阶段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重合,但二者的区分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从“中国自主”的角度看,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及其知识体系不仅具有民族的意义,也具有世界的意义。

四要整体推进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三个层次的建构,即文本文献、基本理论(原理)及方法、对基本原理的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本文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创立者的著作,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生以及后继者的重要著作或文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文本,是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源头活水”。从经典文本文献总结和提炼出来而又被实践检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或基本原理,包括方法论,则是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和发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发展形态或创新内容。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既包括中国共产党人或中国学者以自觉自主的姿态或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文献和基本原理进行研究的成果,又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的成果,特别是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过程中形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体系。

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者肩负的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把坚持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同坚持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结合起来,以守正创新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守中国立场,聚焦中国问题,在系统总结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充分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成果,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进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