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面对的问题》,《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传时间:2019-12-13

(作者:秦宣,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

摘 要: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标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面对七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如何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如何着力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如何不忘本来,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第四,如何吸收外来文化,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第五,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第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的中国形象,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第七,如何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关键词: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故事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标识。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一个历史文化悠久、人口众多、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大国,应该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如何建设这样的文化?这是一个无产阶级政党长期执政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70年来发生的伟大社会变革理应包含文化领域的社会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发展既是这种社会变革的结果,也是这种伟大社会变革的深层次原因。我们认为,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需要总结70年来中国文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同时需要展望未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直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面对的问题。

第一,如何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这是要着力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问题。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而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区别。因此,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改变马克思主义不受重视的状况。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讲得十分清楚。他指出:“在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问题上,绝大部分同志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同时,也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直面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顺应时代的发展,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2] 34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紧密跟踪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3] 26我们认为,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必须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做出合理解释,必须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特点进行科学分析,必须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进行探索,必须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要通过这些研究,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如何着力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是要着力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任务问题。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有的精神家园。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没有共有的精神家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因此,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上一轮科技革命的边际效用递减,新的科技革命尚在孕育之中时,国家之间的竞争转向存量资源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仍然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的竞争,更表现为政治制度、价值观的竞争。此次中美贸易战,表面上看是贸易战、技术战,而实质上是制度之战、价值观之战。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也相应受到冲击,西方国家日益担心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形成对西方制度和价值观的替代,因而加大了对中国的制裁力度和价值观渗透。因此,新时代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继续着力探索构建与社会主义强国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4] 8为此,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二是深入挖掘中国改革开放成功背后的价值观因素,用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先进性,让国际社会更全面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让国内广大民众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三是适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适应新时代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实现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

第三,如何不忘本来,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

这是着力解决如何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5] 164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2] 344,因为我国的历史文化从文明类型上看,毕竟属于农耕文明。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中国的历史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农耕文明、自然经济、专制统治、人治社会相适应的,近代中国的衰败与这种农耕文明遭遇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出现的严重不适应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简言之,“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不能解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复杂问题。因此,如何不忘本来、实现中国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们认为,正确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而盲目自信,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而自断血脉,而是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积极扬弃,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三是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重要借鉴价值的内涵和过时陈旧的表现形式充分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第四,如何吸收外来文化,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

这是着力解决如何科学对待国外优秀文化的问题。人类文明史的演进昭示我们,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繁荣发展中国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既需要不忘本来,更需要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

从中国历史上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正是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变革精神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开放精神,不断学习借鉴他人,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才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新时代,如何保持这种优良传统,继续吸收外来,就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现实看,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国家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织部分。国际范围内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产业的竞争更加激烈。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态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如何继续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面对的问题。

从未来看,要繁荣发展中国文化,必须处理好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长期主导资本主义社会的西方价值观念提出了严峻挑战。西方国家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捍卫资本主义价值观,加紧对外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从我国来看,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在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策略。这一策略有时是通过文化交流、文化产品输出的方式实施的,是一种隐蔽性较强的交锋。如何继续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又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面对的问题。

我们认为,要繁荣发展中国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正确处理中国文化与国外文化的关系。对此,我们一是要正确认识对待外来文化,既不能闭关自守,也不能崇洋睸外;二是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三是要谨慎防止外来文化的侵袭,尤其是防止国外意识形态的渗透;四是要加大对外文化宣传、文化交流的力度,不断增加国家的文化影响力。

第五,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

这是着力解决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壮大国家综合国力的问题。如果说文化总体上是一种软实力,那么,文化产业则是一种硬实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绩,但仍然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文化发展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美国,在文化产业领域仍然处于霸主地位。就娱乐市场来看,美国时代华纳、迪斯尼、德国贝塔斯曼等领衔的全球50家最大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当今95%的国际娱乐市场。近几年来,新兴国家的文化产品如韩国影视产品和我国的网络游戏产品,也显示出强大活力和市场冲击力,但同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中国的文化产业虽然呈蓬勃发展之势,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

面对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态势,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要求,如何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制度,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未来发展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为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做好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要按照党中央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加快构建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大力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第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的中国形象,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这是要着力解决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伴随着对外文化交流进程的加快,国际上理性客观看待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为中国点赞的人也越来越多,中国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并不匹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形象地讲,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7] 20这表明,在新时代,如何通过对外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更全面、更真实、更立体的中国,是中国文化未来发展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要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进而达到理解,必须破除国际社会对中国这样或那样的误判、误读和误解。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各种误判、误读和误解,虽然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但从国内看,我们的宣传不到位仍然是重要原因。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用中国理论诠释好中国特色,“要集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

我们认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二是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文化传播亲和力,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三是要积极宣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四是要以永远做学习大国的姿态,广泛吸收借鉴国外对外文化传播方面的经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七,如何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这是要着力解决如何适应科技发展新形势发展网络文化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成为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导技术,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加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与此同时,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

就与文化发展的相关性来看,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也改变着文化产业发展的业态,给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现在,文化领域、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互联网己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直接影响到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8] 151,“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要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和网络平台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与引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创新,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构建良好网络秩序,使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

此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面临着如何加强文化领域的制度建设,实现文化治理现代化的问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包括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实现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本身就包括使文化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因此,新时代必须加强文化领域制度建设,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注释及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