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 秦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上传时间:2023-02-03
记者:秦老师,您好!党的二十大是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报告。请您谈一谈党的二十大报告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秦宣: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报告通篇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既有历史经验的精要概括,又有现实问题的深刻剖析;既有理论层面的系统阐释,又有实践层面的根本要求;既有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又有微观层面的具体举措。因此,这份报告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归结起来,我以为主要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成果:
一是政治方面的成果,进一步强化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报告第一部分回顾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并从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等16个方面系统展示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全貌。这就用实践证明,“两个确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作出的重大政治抉择,是新时代十年最重大的政治成果,也是取得伟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党的二十大旗帜鲜明地坚持和维护“两个确立”,这是确保党的核心和指导思想长期稳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的根本之策。
第二是理论方面的成果,丰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比如,提出了“两个全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阐明了党的理论创新“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等等。这些新思想新论断对于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指导意义。
第三是实践方面的成果,进一步作出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描绘了到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擘画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美好图景,赋予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丰富内涵,重点部署了未来5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从经济、科教、政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国家安全、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完成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具体方针政策。这一系列战略部署与安排都是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展开的。
本刊记者:时代是思想之母,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产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这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请就世界格局、时代变迁以及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谈谈您的思考和认识。
秦宣: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当今时代和当代世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当代中国与世界联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人类向何处去?”成为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应对时代提出的各项风险和考验、回答时代提出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它是时代的产物。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必须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大势,弄清楚新时代以来时代发生的新变化,国际格局呈现的新特点。
第一要关注世界格局与时代变迁。党的二十大报告描述当今世界的总体格局:“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纪疫情深刻地改变世界,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看到,这次疫情防控使国家主义这种浪潮更加明显,不同国家完全从自身利益出发寻求自保,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等一系列的措施。同时,地缘政治因素更加突出,局部动荡此起彼伏。俄乌之间的冲突,这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经济危机演化成为政治危机,再进一步演化成为社会危机,再进一步演化成为军事冲突。乌克兰危机爆发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俄实施全面制裁进一步恶化了国际环境。乌克兰危机带来很多难以想象的复杂性难题,它撕开了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虚伪的一面,如私有财产被随意侵犯、战争中立国不复存在、新闻舆论自由只是个幌子等。原来建立起来的以西方国家价值观为基础,以联合国为中心的那种全球治理体系已经遭遇到了严重挑战。它使人感觉到,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是现在区域战争、局部冲突仍然存在,人类的发展面临着安全方面的隐患。全球通胀、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等等方面的危机也相继出现了,这也给我们的生活方面、稳定和安全方面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希望世界各国共同携起手来,应对已经出现和即将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这就需要未来的全球治理遵循全球主义的原则。但由于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国家主义和全球主义出现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新的国际治理秩序到底是以国家主义为中心,还是以全球主义为中心,还是国家主义和全球主义相互兼顾?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需要表明自身的态度。
科技创新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个关键变量。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动能已经接近尾声,世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和拓展。当前国际关系日益紧张,尤其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十分紧张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上一轮科技革命边际效用的递减,世界科技中心正在发生位移,出现多中心的趋向。中国要力争进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第一方阵,解决一系列“卡脖子”问题,必然带来全球科技发展格局的新变化。中美之间全方位、战略性竞争将难以避免。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标志是数字技术,数字经济与数字文明将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可能选择。新时代新征程上,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技术提供解决方案,都更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这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专门部署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在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的时代背景下,必须清醒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进行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发扬斗争精神,把握斗争方向,把握斗争主动权,坚定斗争意志,掌握斗争规律,增强斗争本领,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新胜利。
第二要全面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过去我们对中国历史方位总是从经济社会形态来予以界定,不断强调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无疑是对的。但仅从这一视角研究中国的历史方位是不够的。其实,仔细翻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形态的论述后不难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发展阶段的研究是多维度的,从经济社会形态维度看,中国已经超越了资本主义;从主体社会形态维度看,当代中国正处于从“物的依赖关系”阶段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渡时期,中国正在超越资本主义;从技术社会形态看,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中国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落后,较落后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先进;从交往社会形态看,中国已经从半封闭社会走向开放社会,与世界各国同处于一个阶段,但中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任务仍然很艰巨。我们之所以强调从多维度来看中国的历史方位,就是为了对中国的这种独特国情有更清醒的认识和更准确的把握,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当前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三者的关系问题,深入研究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迈向更高阶段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发展与完善的问题。
本刊记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的,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的科学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如何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内容的新概括?
秦宣: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作出了新的概括:“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这一新概括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党的十九大以来的新发展。党的二十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中所提出的一系列被大家认可了的、达成共识的一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固定下来。二是进一步从总体上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三个重大时代课题。
我们认为,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程中,特别需要进一步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要突出学术化研究、学理化表达。当前,主要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研究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时,需要弄清楚“十个明确”的逻辑关系,进一步说明新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其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目标任务、发展理念、战略布局、发展动力、治国方略、战略重点、战略保证、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方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总体回答。二是需要弄清楚“十四个坚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新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将其概括为“十四个坚持”,这“十四个坚持”从行动纲领层面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战略部署时反映了“十四个坚持”的内容。三是需要弄清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概括的“十六个方面成就”与党的十九届六中总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取得的“十三个方面成就”之间的关系,应将其通过充分整合之后纳入新思想的理论体系之中,作为其重要内容。四是应将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二十大报告中的一些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纳入新思想的理论体系之中,因为这些内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此外,我们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需要从1.0阶段进入到2.0阶段,即从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实践基础、时代背景、核心观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世界意义等问题转向关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价值,即新思想取得了哪些发展成就、积累了哪些实践经验,并将这些发展成就和实践经验上升到学术性和学理性的高度,提炼为共性、普遍性、一般性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从而更进一步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思想宝库增添新的时代内容。同时,这也有利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传播。近几年来,我们注意到,西方国家的学者在关注当代中国的历史变革时,更多地关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与价值观层面,尤其关注我们取得发展成就背后的制度因素、价值观因素,而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更多地关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成就,希望中国能为他们提供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所以,我们需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效果和实践经验的提炼、研究。
本刊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并科学阐述了一个具有深刻理论内涵和重大政治意义的命题,这就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关于在实践的基础上继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向前进,您认为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
秦宣: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命题,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亮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以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创新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讲新的飞跃,新就新在这一思想形成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原创性理论观点,这些原创性理论观点有的是从零到一的创新,有的是从一到多的创新,也有的是从多到片的集成创新。要弄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问题,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创性贡献体现在哪里,需要具有深厚的相关专业理论素养,先要搞清楚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论述,其次要说明中国共产党实践探索的理论成果,然后才能说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同时我们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新思想到底在哪些方面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研究这“两个结合”,重要的是要搞清楚过去是如何结合的,未来又怎样进一步结合?报告在讲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部分,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主张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需要我们回答: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主张是什么;二是要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关系;三是我们要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主张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是怎样实现高度契合的。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通过研究进一步回答为什么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成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我们认为,在研究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中包含哪些重要思想;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如何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的?它继承、坚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哪些重要观点?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我们认为,只有把这些问题研究清楚,我们才能从理论上说明这一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报告从6个方面作出概括和阐述,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之所以在实践中产生重大的指导作用,是因为“六个坚持”深嵌其中。第一,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根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动体现着自信自立的精神,贯穿着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第三,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许多新话,以一系列原创性思想和标志性成果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第四,坚持问题导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突出特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新时代十年来,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复杂形势、内政外交国防的复杂环境、治党治国治军的艰巨任务,我们党都始终聚焦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问题作为研究和制定政策的出发点,通过理论创新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第五,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无论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依法治国,无论是统筹发展与安全,也无论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悉时势、总揽全局的系统谋划和战略擘画,为我们应对复杂局面、推动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遵循。第六,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品格和崇高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人类前途命运出发,鲜明提出并深刻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构想,并围绕这一构想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阐明了全球化观、全球治理观,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进人类进步、谋求世界大同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凸显了中国特有的天下情怀、大国担当。
应当说,“六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也是我们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的“金钥匙”,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质和鲜明特质,既是深刻理解这一科学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也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点。在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时,要搞清楚其内在关系与逻辑问题,不可割裂开来;同时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此外,我们认为,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历史视野与世界眼光也很重要,要在历史纵向比较与世界横向比较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与历史自信。
本刊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请您谈一谈如何进一步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
秦宣:党的二十大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国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肩负起的一个历史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已经强调,我们不仅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而且还要把我们国家建成一个从愚昧走向文明的现代化——就是文化方面的这样一种强国。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还提出过以工业化推动现代化,进而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样一个目标,还制定了我们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两步走”的战略。进入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道路。报告中之所以讲“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因为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概念,开始了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实践。邓小平曾强调:“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在邓小平看来,中国式的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要实现共同富裕,避免出现西方国家两极分化的情况。邓小平认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其二把目标放低一点,不是要实现西方意义上的现代化。在回答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提出的“中国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这一系列重要论述表明,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十分重视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并着力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小康社会”“三步走”战略,等等,这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表达。党的二十大报告尊重历史事实,明确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是非常实事求是的。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还需要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我认为,当前要着力研究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研究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现代化过程看,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是叠加发展的,是“时空压缩”的现代化,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几百年的路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是世界现代化的共有特征,但发展路径在不同国家有所不同。因此,我们的现代化研究需要世界视野,一定要把中国式现代化放到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只有搞清楚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才能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多做一些现代化的基础研究工作,需要阅读发展政治学、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等相关理论专著,这有助于发现现代化的一般特征与规律。
二是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历经艰难起步、初步探索、正式开辟与深化拓展四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中国现代化遭遇重大挫折的时候走上历史舞台,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起实现现代化的任务,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不可逆转的新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将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主要实现形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思想准备。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识由单一的工业化拓展成为包含多个层面的“四个现代化”。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国情的重新认识和其他国家发展历程的借鉴,强调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并对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具体部署,提出更务实、更符合中国实际发展状况的现代化目标与道路,从而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历史逻辑,科学总结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积极借鉴了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深化拓展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科学内涵,明确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选择、重要原则、战略安排,是引领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三是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逻辑。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需要总结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进程中,各个历史时期形成了哪些重要认识,做出了哪些理论贡献;要注重从党的文献中发掘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论述,探究一些重要论断的历史渊源与思想来源。与此同时,我们要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牢牢把握五项重要原则,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五条重大原则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带领人民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经验,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本质要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要路径和主要标志。为此,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标准,同时高度关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
来源:《新视野》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