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 汪亭友: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上传时间:2021-09-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简称“七一”重要讲话),系统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取得的辉煌成就,高度凝练了伟大建党精神,系统阐释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要求,明确了新征程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前进方向,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思想、重大观点、重大论断。整个讲话高屋建瓴、气势磅礴,思想深邃、新意迭出,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和政治宣言,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总动员令,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遵循,充分展示了一个世界大党的高度自信、政治自觉、昂扬斗志、奋发精神,极大激发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的决心和信心,需要我们学深悟透,准确领会把握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讲话要求。

“七一”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和政治宣言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不仅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也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格局和人类文明的前景。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站在世界发展史、人类文明史的高度,站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族史的高度,紧紧围绕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实现自己最伟大梦想这一宏大主题,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艰辛探索,高度评价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丰功伟绩及其伟大意义,深刻指出一百年来的一切成就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

“七一”重要讲话通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突出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把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发展与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人类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党的初心使命、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视为党的灵魂、生命,视为党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七一”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领导核心地位,重申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一重大论断,强调党自创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深刻阐明中国百年来的沧桑巨变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结果,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提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必须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讲话还阐释了江山与人民的关系,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深刻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长期执政,同封建帝王以及一切剥削阶级有着本质区别,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宗旨、使命担当。“七一”重要讲话还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声明中国共产党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也郑重警告“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都是绝不会得逞的!950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不答应!14亿多中国人民也不答应!”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精神支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克服各种风险挑战、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力量,它贯穿在党的奋斗历程中、体现在党的各项事业中,指引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胜利,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讲话通篇洋溢着坚如磐石的意志,牵埋着永不言弃的信念,还首次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在这用32个字凝练的伟大建党精神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处在首位,从一定意义上说这8个字是后24个字的精神之源,具有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因为只有坚持真理、捍卫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才能在实事求是的科学基础之上“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过程中,才能有正确理论和纲领的指导,这是完成一切使命、达到一切目的的根本思想前提。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的科学真理,坚持真理首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只有坚守理想、矢志不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如一,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面对风险和挑战才能做到“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面对党和人民的重托才能做到“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个理想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和奋斗目标,它奠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基础之上,与坚持真理在本质上是完全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为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指明了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人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铸就百年辉煌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也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不仅重申了这些重要思想和原则,而且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强调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讲话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论断。“两个结合”的重要表述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是讲话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进一步明确并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与路径,更加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自建党时起就十分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毛泽东同志提出著名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近代以后,马克思列宁主义经过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建党活动的传播普及,在与中国社会实际的初步结合中展示出强大的真理威力,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本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批判地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并使之与时俱进、发扬光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思想文化的创新创造、繁荣发展,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和重要经验。在建党百年之际,郑重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完全必要的,既要注意避免怀疑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又要注意避免错误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防止生搬硬套、削足适履,陷入教条主义或复古泥古的泥潭,真正使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得到完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七一”重要讲话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总动员令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代表全党和全国人民向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在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逐步确立并完善发展起来的。早在1987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到1990年,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经过努力,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基本解决温饱问题,顺利实现第一步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在20世纪90年代实现第二步发展目标——达到小康,还首次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建党一百周年时,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实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到20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如期实现达到小康的目标,要求全党牢牢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迈出新步伐:在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002年党的十六大宣布到2001年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国实现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胜利完成了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007年党的十七大、2012年党的十八大的主题都是关于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充分肯定过去取得的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要求全党不懈奋斗,在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打响了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2017年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再奋斗15年,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九大以来,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截至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党中央坚强领导、英明决策的伟大成果。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摆脱国家落后面貌、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施政方向和发展要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序幕,党领导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艰苦奋斗,持续奋斗,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新胜利,集腋成裘,久久为功,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人民取得这一伟大胜利的根本政治和组织保证。

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党领导人民持续奋斗的伟大成就。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成立的,人民生活处于极端贫困状态。经过近30年的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但到1978年底仍有2.5亿农村贫困人口(按现行标准有7.7亿人)。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在提出达到温饱和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措施,如“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两个为期10年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等。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党领导人民依然取得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的伟大胜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关键性贡献。实践表明,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一系列成就的取得,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靠的是一任接着一任干部的坚守执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发展,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无法避免的两极分化、周期性危机等严重弊端。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公有制占主体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不能动摇的根本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根据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方针的同时,强调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既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中国奇迹。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等,这些社会主义制度独有的优势,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制度保障。

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为世界和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人类自古以来就有摆脱贫困、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然而受社会生产能力、不平等不公正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制约,这一美好愿望至今仍没有实现。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仍有相当数量的人口遭受贫穷的困扰。据联合国统计,2020年全球饥饿人口达到8亿人左右,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0%,世界极端贫困率达到9.5%。2019年,美国贫困人口有3400万,贫困发生率10.5%,2020年11月上升至11.7%。而中国仅仅经过40多年的奋斗和发展,就使7.7亿人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末的30.7%下降到2019年底的0.6%,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不仅如此,中国还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履行减贫国际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中国脱贫成就、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和赞誉,成为不少国家学习借鉴的榜样,必将产生越来越重大的国际影响。

“七一”重要讲话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遵循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

党的十九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间表、路线图,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这一远景目标是对党的十九大有关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具体化,内容包括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等重要指标。到那时,人民生活将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新的征程整装待发。在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百年奋斗的经验与启示,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坚持“九个必须”的根本要求,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深刻道理,系统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奋斗目标、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安全保障、对外战略、意志品质、力量源泉、政治保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九个必须”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明确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的政治宣言、走好新赶考之路的行动纲领。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全面集中统一领导之下,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科学决策、协调推进,才能充分凝聚社会各界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办成大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是全体人民勠力同心、团结奋斗得来的。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指引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思想保证。只有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起来,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地创新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能正确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引领方向,道路决定命运。毫不动摇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前提。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成功探索出一条正确发展道路,引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走向胜利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领导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辟出来的,它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奇迹,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心血和智慧,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必将越走越宽广。

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中国人民崇尚正义、热爱和平,坚持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不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但这决不意味着中国人民怕事躲事、怕鬼信邪,屈服于外部压力威胁而放弃国家正当权益和民族尊严,吞下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苦果。一百年来的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保卫红色江山、维护民族尊严才能有坚强的柱石和可靠的保障,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才能有强大的力量。

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时代发展潮流、国际合作大趋势,旨在解决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植根人类社会历史实践,适应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破解人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造性提出的重大时代命题和美好世界构想,为人类解决全球性危机、走出现代性困境、建设地球美好家园提供了科学理念和现实路径,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中国共产党将坚定站在历史正确和人类进步的一边,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一如既往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做到的。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面临难得机遇也遭遇严峻挑战,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要坚定斗争意志,把握斗争方向,提高斗争本领,增强斗争信心,坚定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发展空间,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新胜利。

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一百年来的历史充分表明并将继续表明,团结奋进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磨难中成长奋起的不竭力量之源。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是因为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底蕴,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征程上,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历史来看,无论是残酷的战争年代、和平的建设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需要我们党继续发扬伟大的革命精神,敢于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命,不断克服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不断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是由党的理想信念、奋斗目标、性质宗旨决定的,也是由面临的风险考验、艰巨任务决定的。推进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这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根本政治保证。

来源:《人民论坛》2021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