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方略和实践策略的宏观视野出发,站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深刻阐释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远意义和重要价值,提出要把培养“时代新人”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着眼点,强调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了新时代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定位,揭示了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目标,指明了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维度,为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导和价值遵循。[详情]
习近平在综合分析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呈现出的诸多结构性问题基础上,以经济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导向,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形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习近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的标识性概念。习近平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方向和路径的多方面、多层次分析,构成了习近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的主要内容。习近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性贡献,是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详情]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迈向新境界。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坚定走自己的路,取得了国家治理的辉煌成就。中国的国家治理观来自于70多年艰难的探索实践,根植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是源于中国又属于世界的伟大创造。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同层次的矛盾交织叠加,西方治理模式日益失灵,难以有效应对多层次的区域与全球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治理观统筹国内治理、区域治理与全球治理,适应世界形势变化,展现出明显优势,为应对变革世界中的多元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详情]
农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习近平提出的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的重要论断,内涵深刻、特征鲜明,对于搞好农村党组织的建设,具有极强的理论指导作用和现实的实用可操作性。然而,当下农村党组织却出现了凝聚力不够、战斗力不强和创造力不足,阻碍了党的群众组织力的功效发挥,倒逼新时期农村党组织必须按照更严标准、更高要求、更实作风要求自己,不断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筑牢合法性根基;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增强凝聚力和自信心;以经济建设为主轴,奠定深厚物质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依托,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大力提高农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的本领。[详情]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鲜明论断,标志着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认识的新突破,彰显了我国的制度自信,深刻把握了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演进方向和内在规律,抓住了党的领导这个根本,有助于深入回答新时代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以便更加系统科学、更加扎实有效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