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庆欣:《更加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相统一 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人民日报》 | |
发表时间:2020-05-20 字体:【大 中 小】 | |
常庆欣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思政课从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转向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线上教学,这对思政课教学带来一些新挑战。应对新挑战,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基础在教学内容,关键在以理服人,贵在改进教法,需要更加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相统一,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厚植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在中国人民心中积淀起来的最纯朴、最深厚的感情,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顽强拼搏,广大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日夜奋战,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敢打硬仗,彰显出忠诚担当、恪尽职守的崇高品格,书写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新篇章。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注重发挥青年学生主体作用,让爱国主义精神入脑入心。可将疫情防控中涌现的爱国主义素材融入教学内容,以丰富多样的载体呈现典型人物,以生动的话语讲述感人事迹,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使之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强化理论引导。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增强理论的解释力、说服力上下功夫,提升青年学生理论素养,强化对青年学生的理论引导,为青年学生增强理论思维夯实基础,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重要责任。这需要对防疫抗疫一线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迹进行多角度呈现,充分展示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与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既重视人物事迹讲述的生动性,又重视思想理论阐述的深刻性,引导青年学生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以科学理论培养人,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疫情大考中如何化危为机,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讲好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如何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体现社会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讲好防疫工作者分区分级精准防控,如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呈现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方法论;等等。 改进教学方法。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还处于逐渐完善的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从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入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多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活跃教学气氛,让青年学生积极参与思政课教学,以优质的内容吸引人、以鲜活的形式打动人。引导青年学生参与现实问题讨论。有表达、有辩论,就能更好激发他们深入思考理论问题的兴趣和潜能。面对这场疫情,广大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高度赞誉。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抗疫斗争一线青年的先进事迹和精彩表现,让青年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采取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等教学方法,既讲道理又讲情怀,既讲现实又讲事实,字字讲到最“渴”处、句句暖到心坎上,增强青年学生获得感,鼓励他们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 |
|
上一篇:陈先达、张晓萌:《两代思政教师的对话 / 站稳自己,把道理讲到青年心里去》,《光明日报》 | |
下一篇:王衡 :《在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