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立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哲学专业)副主任委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的是“全面”。覆盖的领域和区域要全面,覆盖的人口也要全面。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为什么说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底气何在?围绕这些问题,本期栏目邀请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郝立新,为我们深入阐释。让14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成果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立场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为什么这样说?
郝立新: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后,党的十六大报告又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重大命题和战略决策。从“小康”到“全面小康”,体现了我们党在实践和认识层面的探索,顺应了各族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同时,这也是我们对国内外发展形势、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和经验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我们在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之后发现,我们最终要实现的小康社会,它不能仅仅是一个单方面的指标,而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全方位的指标。首先,小康社会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社会,它既有物质文明,也有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环境文明等等。如果我们一方面经济水平很高,一方面环境污染却很严重,那人民群众不会感到幸福;如果我们物质生活很富裕,精神生活却很贫乏,那也不能叫作美好生活。所以我们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偏废,应该协调并进。其次,全面小康,意味着各个地区、各个群体间的差距不能太大,意味着要消除局部贫困,让我们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又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所以我们必须要让14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这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立场和原则。那么,为什么说“全面”更难呢?因为与总体小康相比,全面小康有更高的标准、更全面的要求。目前来说,我觉得我们还有以下几个难题。首先,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在五大领域都有了很大发展,但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仍有许多亟须补齐的短板,比如脱贫。我们都知道木桶原理,一个木桶的盛水量是由它最短的那块板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这是一场硬仗。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年,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带来新的压力,这对我们是一个挑战。脱贫攻坚之外,要实现“全面”,我们还要解决好其他一些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续的发展问题。不平衡,比如沿海和内地、西部和东部的发展不平衡,在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平衡,这直接涉及到社会的公平问题。在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上,主要是指发展程度和质量问题,比如说创新性不足、质量与数量之间质量的提高还不足等。解决不可持续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等,这些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记者: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提出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先富带后富”与“全面小康”“全民共享”之间的关系?
郝立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但它是一个长期的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在实践中真正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不懈奋斗的过程,需要通过一个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而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中,不管是“先富带后富”,还是“全面小康”“全民共享”,实际上都是在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一个策略。因为我们当时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要摆脱贫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是还要富起来。而当时我们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离人民的期待还有相当距离。所以邓小平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为了使人民群众富裕起来,必须要有突破。突破从哪里开始?就是我们可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一种改革发展的最初思路。但我们的目的是很清楚的,是不曾改变的,就是要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这是一个根本的目标。所以邓小平同志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一系列成就,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日子富裕起来。可以说第一步我们的“蛋糕”不断做大了。但同时我们的主要矛盾也出现了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也有了新的期待,需要我们进一步把“蛋糕”做好分好。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们的十三五规划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全面小康”“全民共享”都是在这个国情或者说发展阶段下提出的。“全民共享”其实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解决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所以我们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才能如期地、真正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一个都不能少”是“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当前,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突出因素主要集中在哪里,发展不全面的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
郝立新: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我们已经来到了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任务非常艰巨。当前,影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突出因素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也主要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民生保障方面。“天地之大,黎元为先。”着力保障民生,这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所以我们要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且是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当然,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所以我们要让我们的发展成果能够覆盖到老少边穷地区,要覆盖到每一户贫困家庭。记者:为什么说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郝立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国一盘棋的系统工程,核心在“全面”,一个是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全民小康;另一个是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严重,短板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因此,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关键任务,就是着力补齐短板,促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目前,农业还是我们现代化进程中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扶贫工作事关全局,“三农”问题得不到改善的话,直接会影响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总体目标。此外,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能够让这么多贫困人口脱贫,本身就能够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之所以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本身也是源自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因此,人民满不满意、人民幸不幸福、人民认不认可,是我们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否完成的一个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所以我们必须要补齐这块短板。党的坚强领导、人民的团结一致是我们底气与信心的来源
记者: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您看来,我们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底气何在?
郝立新:一个是我们有改革开放40多年积累的发展成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积累的经验,这个是宝贵的财富。这里面,特别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还有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我们讲“四个自信”,这是我们在精神上的一个底气。另外一个是我们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3年至2019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出全国农村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基本实现、自我发展能力和动力明显增强,返贫人口逐年减少,脱贫质量明显提高,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成绩。这说明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切实有效,说明广大干部群众只要沿着这个正确的方向继续奋斗,就一定能够打赢这场战役。虽然今年暴发了一场罕见的疫情,给我们的经济、社会带来了较大影响。但中国的制度和国家治理模式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也再次显示出了优势,我们党在领导方面的坚强有力,人民的团结一致与爱国精神也得以彰显。这些都是我们底气与信心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