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刚,《持续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人民政协报》 | |
发表时间:2021-04-14 字体:【大 中 小】 | |
政协协商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人民政协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在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显得更加重要和关键。 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是新时代的重大课题 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是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基层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是“多层”协商民主的基础和根基。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等各种渠道,都要依托基层,构筑不同形式的实践平台和工作抓手。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职能界定,决定其是实现和推进协商民主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推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能够为基层群众参与公共事务、反映利益诉求搭建规范化平台,畅通多样化渠道。保障基层协商有序、有效、有力地开展,实现汇集智慧、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凝聚合力的目标,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整体协调发展。 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有利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有新的发展变化,而且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也明显增加。一方面,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转变发展方式;另一方面,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带来的医疗健康、教育公平、养老保障等各种问题在基层尤为突出。人民政协在做好群众工作、促进社会关系和谐方面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政协协商向乡镇、街道延伸,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 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人民政协具有天然优势。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有机组成部分,基层协商能够更好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具有覆盖全面的组织架构、积淀深厚的协商经验、规范成熟的制度体系和平等友善的协商氛围等优势,可以为基层协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实践支持、制度基础、渠道支持和精神引领,为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提供必要条件。 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是发展人民政协事业的需要。人民政协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于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实践,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推进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有利于人民政协拓展工作空间、健全工作网络、延伸工作触角、完善组织体系,永葆人民政协事业的生机和活力。 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 从总体谋划来看,高度重视政协协商体系的基层支撑。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印发之后,各地政协系统及时制定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地方政协组织在此基础上,细化了工作机制和操作规程,为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构建了基本框架。贵州省铜仁市把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纳入了全市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从政策、机制、平台等各方面予以保障,以“乡镇政协工作联络组”建设为载体深入推进协商民主向基层延伸。江苏省睢宁县结合实际制定了《关于充分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系统谋划基层协商实践。 从制度设计来看,积极完善政协基层协商活动体制机制。价值要体现在制度之中,原则要靠程序来落实。江苏省镇江市政协结合地方实际,依托“委员之家”“委员会客厅”“协商议事室”建设推动协商民主向基层延伸、在基层扎根。淮安市政协利用“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推动“码上议”模式创新,实现协商议事线上线下同步同时、融合互补。湖北省竹溪县政协设计了“双月民意恳谈会”为载体的协商机制,深入推动政协委员开展活动。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政协建构了“学习+制度+协商”工作机制,让“有事好商量”成为扭转穷根的“助推器”,“七步议事法”让“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成为拔掉穷根的“金钥匙”。 从实践效果来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小切口”真正解决民生大问题,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是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实践探索并取得成效的突出特征。江苏省睢宁县建立县镇村三级基层协商民主工作网络,通过“协商前开展调研、协商中积极互动、协商后跟踪落实”程序设计,保障协商科学、管用、有效。湖北省竹溪县政协“双月民意恳谈会”注重选择“麻烦”事、“琐碎”事、“烦心”事、“阻梗”事,对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关注度较高的重要事项,严格按照会议协商形式进行;对临时性事务和涉及面较小的事项,采用灵活多样协商形式,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庭院、楼宇门前、项目现场,实地“看”结合现场“说”,使协商更加直观有效。 探索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新路径 虽然政协系统在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的实践中做出了多样化的努力,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效。但是,由于制度建设、实践操作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存在的挑战,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仍然需要在系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创新思路、积极推进。 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前提是提高政治站位。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协商民主重心下沉,一方面通过深入一线、贴近群众,发现和汇集群众期盼、人民所需,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另一方面通过政协协商平台,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导下去,引导基层群众增进对党和政府决策部署的理解和认同,为政策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舆论环境。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构建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合理关系,既使公共权力边界明确、运行有效,又使公民权利得以保障、切实落实。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国家治理更加具有深厚基础、凝聚强大力量。 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核心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就要在协商延伸实践中走近群众。政协开展基层协商,必须首先经过充分的调研,把民心所倾、民意所向作为切入点,切实把散落在民间、发生在基层的社会情况、群众意愿和真知灼见汇集上来。解决实际问题,就要在协商延伸实践中善于为民谋福祉。协商民主是践行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利益的生动实践。心里装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始终将群众意愿贯穿于调查问题、思考问题、反映问题与协商监督活动中,敢于为民执言,做维护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解决实际问题,就要在协商延伸实践中充分调动群众自己的积极性。广泛深入的协商实践,最终是要群众自己作主,而不是代人民作主。 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条件是明确衔接和配合方式。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具体可以通过四种方式来实现。其一,平台延伸,即在乡镇基层搭建政协协商的多样化平台,以平台建设为延伸提供有力支撑。其二,工作延伸,即在政协协商实践中,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职能发挥拓展到基层。其三,活动延伸,即政协协商活动安排,议题选择要围绕基层、协商参与者要主动邀请群众参加。其四,委员延伸,即推动政协委员下沉到基层,设立“政协委员工作室(站)”等,切实服务民众。另外,基层协商与政协协商都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还需要积极探索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有效衔接与配合方式。 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关键是要实现日常化运作、常态化发展。其一,构筑常态化协商空间。协商空间意味着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问题、环境、主体以及理念之间的互动与协调关系。空间既是固定的、又是流动的。维持协商的权威性和持续性,需要构建常态化的、固定的协商空间,进而使这一空间成为群众协商认知的重要意象。其二,习惯常态化程序。基层协商的顺利实施,有赖于将原则转化为政策、将抽象转化为具体的程序。在公平公正前提下制定的协商程序与规范,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频繁的变动将动摇群众的信心。其三,形成常态化标识。基层协商活动要努力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标志性符号。特定的标识可以指代协商空间、协商活动、协商过程等关于基层协商的全部现象,而群众通过可以感知的对象来认识、理解和把握基层协商的价值与意义。协商符号是协商实践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传播和表达协商信息的重要要素。尝试建构协商符号,能够有效实现表达、理解和思考。其四,养成常态化观念。在当前的基层协商实践探索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协商活动安排随意性、协商程序不确定性、协商反馈不及时性等问题。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养成内化于心的协商意识,为基层干群播下协商民主的种子,形成维护协商制度的强大观念力量,才能够确保协商制度的权威性、规范性和持续性。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1年4月14日 08版 |
|
上一篇:秦宣 郝玉晶,《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体现“四个自信”》,《中国教育报》 | |
下一篇:王文,《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解放军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