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明:《坚持人民至上要根据时代条件赋予政策内涵》,《南方日报》 | |
发表时间:2020-08-13 字体:【大 中 小】 |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哪些重要思想观点?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近日,就第三卷收录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至上以及办好思政课等重要论述,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向明。 王向明认为,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为目的是总书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的一条主线,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需要我们坚持人民至上,将其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根据不同的时代条件和实际情况赋予不同的政策内涵,紧紧依靠人民应对发展中面临的风险挑战。 第三卷收录了许多重大思想观点 南方日报:相较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第三卷有哪些新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思想观点?如何理解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框架和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 王向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推进治国理政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理论形态。党的十九大将其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第三卷收录的正是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报告、讲话、谈话等,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是集中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 第三卷的重点内容有: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即通过“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从二十二个方面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凸显了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的显著特征,针对近些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比如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等。 总的来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既有一脉相承的坚守,又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应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在实践中创造发展检验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如何理解这一论断的深刻内涵,在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王向明:中国共产党是善于理论创新,并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政党。党的十九大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的“四不”,我的理解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既要坚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不能教条化,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实际、历史传统文化和时代要求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在我看来,上述“四不”更多是强调创造性,包括实践创造、理论创造甚至规律创造。 比如,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非公经济问题,就要注重区分社会主义条件下非公经济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私人资本的不同。我国现行的非公经济首先是在党的统一领导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控制下的经济形式,必须接受国家法律、道德、政策的支配。同时,民营企业依法纳税、安置就业、创造人民需要的产品等,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以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又比如,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如何与全世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合作交流,促进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都可能要超过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框架。需要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础上,敢于突破某些理论上的传统看法,研究很多新问题,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并在实践中创造、发展和检验我们的理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治国理政根本指南 南方日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第三卷专题收录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王向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各个方面。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为目的是总书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的一条主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在价值观上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即本质上为了谁、依靠谁。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存在和发展壮大,其全部历史和实践的根本价值取向都是人民至上。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表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对男女老幼均实施无差别救治,并减免相关费用……这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体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指南。我们党要求它的每一个党员,都必须公而忘私,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人民至上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在具体的实践行为上,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条件和实际情况赋予不同的政策内涵。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前我们要坚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这正需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永远的奋斗目标,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经验,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人民至上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夺取胜利的根本指南。 用典型事件典型故事提升思政课吸引力 南方日报:第三卷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要点。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您认为该如何讲好办好思政课,真正触及灵魂、赢得学生? 王向明:从1983年起,我就在高校从事思想政治课教育工作。我在教学中一直追求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坚定的信仰引领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生动的形式吸引人。 具体来说,思政课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认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如果老师自己都没有深入地研究,只是拿着教材“转手”,这样去教肯定是不行的。你能把道理讲通讲透,学生是能接受的,真理是能感召人的。 用坚定的信仰引领人,即总书记所说的“让有信仰的人来讲信仰”。老师站在讲台上,你自己讲的东西你信不信,学生是能感受到的。 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一方面思政教师自身“人格要正”,这包括政治人格、道德人格、情感人格、智能人格;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的人格因素,最怕只有“高大上”但“不接地气”。 用生动的形式去吸引人,是指要创新教学方式,授课中努力实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思政课最忌讳从概念到概念,从抽象到抽象。我们要用典型事件、典型故事等鲜活案例穿插,这样教学的吸引力和生动力就会大大提升。 |
|
上一篇:陈家刚:《加强专门协商机构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人民政协报》 | |
下一篇:宋学勤:《制度自信教育的战略意义与实践路径》,《中国社会科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