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亭友:《中国抗疫彰显人民至上理念》,《广州日报》 | |
发表时间:2020-05-11 字体:【大 中 小】 | |
汪亭友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共青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理论导师 4月8日,武汉解除所有离汉通道管控措施;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随着中国抗疫历程中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传来,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极大增强了人类战胜疫情的信心,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中国理念和制度优势。日前,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汪亭友接受广州日报专访,对此展开了深入分析。 得益于党的忧患意识和亿万人民共克时艰 记者:眼下,中国已控制住新冠肺炎病魔,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中国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 汪亭友:中国能迅速控制疫情,这与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有密切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党的十九大还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摆在三大攻坚战之首,把增强驾驭风险本领作为八大执政本领之一。2018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出“像非典那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严密防范”。正因如此,这次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时刻跟踪疫情蔓延形势和防控工作进展情况,不断作出指示批示,疫情防控成为他最关注的问题。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拉开了中国全民抗疫的大幕。事实证明,这一重大决定,为中国有效控制疫情扩散势头创造了先机。 亿万中国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克时艰,凝聚起战胜疫情的磅礴力量,这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几个月来,一批批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广大公安民警、疾控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等坚守岗位、日夜值守,广大基层党员和各级干部身先士卒,把疫情防控第一线当作守初心担使命的主战场。党的基层组织担当起“战斗堡垒”和“主心骨”的责任,让党旗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高高飘扬。全国人民顾大体、识大局,自觉遵守防疫要求,特别是武汉人民克服种种困难,做出巨大牺牲和巨大奉献。 记者:自1月25日之后,在中央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下,各地在1月底2月初密集采取防控措施,根本扭转了疫情蔓延势头。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制度彰显了哪些显著优势? 汪亭友:可以说,这一过程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之治的成功奥秘。 首先,体现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疫情发生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在一个月内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分析全国防疫形势,部署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党中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向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派出指导组,推动有关地方全面加强防控一线工作。各省市县、地方各部门普遍建立由党政负责人挂帅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多部门参与的联防联控机制。 其次,体现在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武汉10天左右就建成可容纳2600多张床位的火神山、雷神山两座现代化医院,在20天内建成开放床位13000多张的16家方舱医院。全国迅速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构筑了覆盖城乡的外防输入、内防扩散、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疫情防控网络,为保障抗疫成功奠定了强大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三,体现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守望相助的优势。疫情发生后,组织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系统调派330多支医疗队、41600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湖北抗疫一线。1月23日,财政部紧急下拨补助资金10亿元支持湖北疫情防控,随后又紧急预拨防控补助资金44亿元,其中对湖北增加预拨5亿元。2月14日,中央财政预拨2020年第二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补助资金80亿元,其中湖北得到35亿元资金支持。广大中共党员和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支持防控。 第四,体现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在疫情向全球加速扩散蔓延之际,中国第一时间向世卫组织共享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毫无保留地与各国分享救治经验和方案,率先应邀向伊朗、伊拉克等疫情严重国家派出医疗专家组。中国的抗疫努力和对外援助,既给世界带来了希望和力量,也展现了大国胸怀与担当。 战“疫”启示 疫情大考之下凸显“四个自信”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四个自信”,是否可以这么说,疫情让“四个自信”理论更加发扬光大? 汪亭友:面对同样的疫情大考,中国有序有效的应对,不仅破除了有的人对西方社会制度的过度迷信,而且前所未有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极大提振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对鼓舞近14亿中国人奋力实现民族复兴蓝图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疫情既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我国科技水平、社会生产能力和国家综合实力的一次大考。没有改革开放40年来的科技大发展,没有强大的社会生产能力以及雄厚的物质基础,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控制疫情是不可想象的。 同时,在中国抗疫路程中,人民用行动和奉献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记者:战“疫”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汪亭友:启示很多。比如,它再一次说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需要保持忧患意识,始终做到居安思危。这是党带领人民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前提。同时,它再一次凸显,在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尽管抗疫斗争只是新时代伟大斗争的一个侧面、一个具体事例,但通过这次斗争,坚定了我们进行伟大斗争的信心,增强了斗争的本领,凝聚了斗争的力量。 此外,它再一次表明,党中央作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决策是英明伟大的。完善我国社会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党的执政水平和国家治理能力,是一个由实践来检验、靠实践来提高的漫长过程。在应对疫情中,我国既充分展示了任何一个西方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制度优势、治理优势,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需要改进的短板、不足与弱项。需要我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既抓紧补齐现阶段暴露的短板、漏洞,强化薄弱环节,又要放眼长远,触类旁通,加快补齐国家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健全体制机制。 疫情如镜子照出社会制度优缺点 记者:疫情中一些国家防疫屡失良机,对此您怎么看? 汪亭友:疫情是对各个国家治国理念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疫情来袭时,中国共产党强调生命重于泰山,毫不迟疑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毫不动摇把疫情防控作为党和国家头等大事,迅速展开史无前例的抗疫行动,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患者,尽最大努力降低群众的感染风险。所有决策和努力都源自人民至上的立场和执政理念。 此次疫情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不同社会制度的优缺点,照出了不同国家应对突发危机的能力。与中国抗疫成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国家抗疫行动迟缓,政府应对乏力,使疫情呈加速蔓延甚至失控的态势。有的国家担心及时如实公布疫情会造成民众恐慌,还有的国家担心全民抗疫会导致企业停工、失业激增、经济萎缩等后果,认为为挽救一部分人的生命而牺牲整个经济得不偿失。 |
|
上一篇:陈家刚:《推进疫情风险治理应当遵循哪些原则》,《联合时报》 | |
下一篇:刘后滨:《律令制与唐前期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特征》,《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