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是思想之母。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当今时代和当代世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当代中国与世界联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成为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它是时代的产物。[详情]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发生了伟大社会变革。这种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而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历史文化的现代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而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版;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再版,而是现实社会主义的扩展版;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道路的创新版。[详情]
许多外国友人问我,中国未来更像西方,还是更像自己?“一带一路”是不是中国自己打造的世界秩序? 生活观察已经给了我们启示:尼康相机不行了,打败尼康相机的不是佳能相机或其他相机,而是智能手机;康师傅方便面也不行了,打败康师傅的不是统一方便面或其他同行竞争,而是新的业态网购。[详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政治报告中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1]这句话表明了信仰的重要性。"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2]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多年前,我在西部一所高校参加学术研讨会,期间有一个学生问我,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教,可以[详情]
今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具体要求,为新时代进一步开好思政课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大家都说思政课重要,那么究竟重要在什么地方?都说思政课难讲,又究竟难在哪里?思政课能不能讲好,怎样才能讲好呢?[详情]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到继续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实践创新推动着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又引领着实践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做出了三方面的重要理论贡献:一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崭新的时代观及其观察问题的新时代视野;二是立足于新时代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由来和基本特征;三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充分体现或展示了其深层逻辑即"中国逻辑"。[详情][详情]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这个时代的先声,也是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主导观念和基本思维方式。今天,我们从哲学视角考量改革开放40年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是很有必要的,尤其从世界观、中国观、历史观、时代观去思考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走向,仍是一个极具重大的课题。[详情][详情]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必须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到底在哪里,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我们认为,不论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看,还是从领袖人物重要论述及党的重要文献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都应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详情][详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和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着眼于中国近期和未来更长远发展,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一新发展理念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要求。新发展理念不仅是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也是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新发展理念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当今世界解决发展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详情][详情]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以下简称青岛峰会)6月9日至10日在中国海滨城市青岛举行。这不只是上合组织峰会再次回到其起源地国,更重要的是经过扩容,上合组织成为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赋予了安全合作之外的互联互通功能,成为跨区域治理的国际组织。青岛峰会,开启上合组织对接"一带一路"的崭新时代。[详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