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中国与非洲合作是搞“新殖民主义”?荒谬!》,《北京日报》

上传时间:2018-11-16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吸引了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被写进联合国有关决议,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国际合作倡议。然而,“一带一路”毕竟是新生事物,中国提出如此宏大的国际合作倡议,也是历史头一遭,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媒体,仍有诸多不适应、不理解,当前各种片面荒谬的论调不时泛起,诸如“债务陷阱论”“中国模式输出论”“环境破坏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非洲国家的建设,西方出现了“新殖民主义论”等攻击抹黑中非合作的论调,对此需要回应,并进行深入的辩驳。

中国没有殖民的基因

1498年,达·伽马带领着他那只有三只旧帆船的船队去印度,途中绕过好望角登陆东非。当地的土著对他们夸耀说,他们曾经见过那种有着精美绣花帽檐的绿色丝绸帽。这些非洲土著嘲笑葡萄牙人送给他们的珠子、钟表、一串串的珊瑚、脸盆一点都不值钱,还有他们驾驶的小船,都没法给人留下什么深刻印象。村里的老人讲述了一段关于“白色幽灵”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些穿着丝绸衣裳的人驶着大船来到他们的海岸边,然而没人知道这些人到过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他们从何而来,甚至有人怀疑这些人是不是真的来过。这些宝船已经消失在世界的记忆里……

早于西方航海家(海盗)们近一个世纪,郑和舰队就抵达东非,宝船比哥伦布最大的船高出数倍。然而,郑和是“我来了,我看见了,我离开了”,不同于西方恺撒“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殖民文化在西方一脉相承,而和平文化早已渗入中华民族基因。

也正因为中华民族有这样的文化基因,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开创了没有殖民扩张、战争掠夺而实现工业化的奇迹。

“一带一路”倡议:助推非洲去殖民化

“一带一路”倡议完全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殖民做法。“一带一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被西方殖民以来,非洲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很少,都是与欧洲宗主国联系,两个接壤的非洲国家首都不能实现直航,而要绕道法国巴黎。非洲被殖民以后,逐渐成为西方国家资源和原材料的来源地。欧洲一体化并未带来宗主国在非洲殖民体系的一体化,非洲市场仍被西方殖民者分割。非洲内部贸易只占非洲各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不到15%。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纠偏西方殖民体系下非洲国家与宗主国之间分割的纵向联系,加强非洲内部的横向联系。“一带一路”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入手,以点带线,以线带片,让非洲市场联通起来,从而帮助非洲获得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工业化,真正脱贫致富。

除了内部的互联互通外,“一带一路”还将给非洲带来两大效应:陆海联通、洲际联动。目前,全球八成的贸易往来要借助海洋,七成以上的GDP来自沿海地区一百公里地带。因此,近代由欧洲人开创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海洋型全球化,广大内陆国家难以分享这种全球化的红利。五年前,习近平主席在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意在扭转这种不平衡的经济全球化。

此外,中国“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的模式也有助于改变非洲国家被边缘化的处境。一些在内陆的发展中国家,按市场经济规律很难获得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但是中国的国有企业、银行可以提供开发性金融贷款,从改善其基础设施开始,逐步培育市场经济所需的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只有中国能为非洲国家提供第一桶金,改变它们被全球化边缘化的命运。

近年来,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和营商模式,备受西方舆论质疑,比如,有论调说中国只在意非洲的矿产资源和压榨当地廉价劳动力,而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和投资“不附带政治条件”,又助长了当地的专制和腐败政权,于是称中国人到非洲是“新殖民主义”。这是错误的。西方近年来对非洲的投资兴趣大减,只提供人道援助,西方舆论反过来指摘中国按照市场逻辑与非洲进行的贸易和对非洲的投资,除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理由外,这也反映出西方的战略焦虑。

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和西方的掠夺式投资有根本区别。中国对非洲的最大贡献是提供了不同的选择,这也正是中国早年农村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遵循的逻辑:其核心是激发人的积极性,合理配置资源。从实际效果来看,中国的资金已经初步改变了非洲的命运,将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功推向新的高度。

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中国永远是非洲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中非关系是南南关系,根本不同于西方与非洲的南北关系。如今,中非合作插上“一带一路”的翅膀,迎来黄金时代。把“一带一路”倡议同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相互对接,开拓新的合作空间,发掘新的合作潜力,在传统优势领域深耕厚植,在新经济领域加快培育亮点,根本目标在于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值得注意的是,在事实面前,西方舆论也开始出现认识上的转变。比如,日前发布的麦肯锡调研报告《龙狮共舞:中非经济合作现状如何,未来又将如何发展》坦言:欧盟和美国等西方捐助国主要以补助金形式提供援助,而中国则偏好基础建设优惠贷款和出口信用等形式。相比于附带严苛政治条件的西方国家援助,中国的投资和援助不仅不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作缚,还按照市场规律,以发展经济的角度看待非洲。可以说,非洲在过去20年左右爆发式的经济发展从根本上得益于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和援助。

非洲虽进行了长期探索,但绝大部分国家仍没有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面对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政的美国,非洲国家对西方模式深感失望,纷纷向东看。从发展靠援助到学习中国自主发展经验,进而搞招商引资、改革开放,非洲国家越来越重视学习中国经验,把中国资金、技术、市场、企业、人才和成功发展经验等相对发展优势同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人口红利和市场潜力紧密结合起来,必将创造出新的发展奇迹。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

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