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强:《“老师,我能为武汉做点什么?”》,《人民日报》

上传时间:2020-03-01

(作者:杨子强,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老师,我能为武汉做点什么?”这是特殊的“空中课堂”上,老师们被问及最多的问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在把屏幕当讲台的大学课堂内,高校师生分处不同空间,心却始终连在一起。


当操场上的五星红旗在屏幕内冉冉升起,当教学楼的上课铃声从手机里清晰传来,很多师生不禁想起80多年前弦歌不辍的西南联大,想起刚毅坚卓、知识报国的责任担当。大学的使命始终未变——守护希望的种子,凝聚起“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磅礴力量。


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停课不停教”,更要与学生一起,以在磨难挫折中愈加坚韧的民族、在风险挑战中不断前进的祖国、在任何困难面前都无所畏惧的伟大人民为教材,以奋不顾身的白衣天使、逆向而行的解放军战士、坚守防线的社区工作者、争分夺秒的科研工作者、挺身而出的战“疫”志愿者、在疫情一线笔耕不辍的新闻工作者、在最困难的时刻依然守护希望的普通人为教材,在分享与讨论中加深对于生命的思考、对于成长的理解。


如何对待生命、如何面对困难、如何运用知识、如何凝聚共识、如何发挥力量和优势……这些问题不会直接印刷在试卷中,但却是每一位青年在未来必须回答的考题。作为老师,我们要传递的,是相信生命应当得到尊重、相信理性可以战胜恐惧、相信知识可以揭示规律、相信团结才能守住团圆、相信守护希望才能创造希望。


而这些问与答、思与行,既是对爱人之仁的淬炼,也是对护人之责的考验,更是育人之本的呈现。


年轻时的记忆是一颗种子,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我们为年轻人埋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为国家“种”下了什么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