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2021-2022学年秋季学期集体备课会,秦宣教授担任主讲
上传时间:2021-09-17
为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统筹推进本硕博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一体化建设,2021年9月15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2021-2022学年秋季学期集体备课会。本次备课会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年版)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教授担任主讲。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易教授,副院长陶文昭教授、宋学勤教授和学院约30位教师参加了集体备课会。备课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宋友文主持。
秦宣教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本硕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螺旋式上升”为题作主题报告,从2021年版教材修订介绍、课程教学建议与课程教学疑难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辅导。秦宣教授首先指出,本次教材修订力求准确性,在内容与结构上作出调整,尤其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8年以来的新发展融入其中。他谈到,当前思政课教学中面临着一些难题,尤其是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在学识基础、专业属性、成长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本硕博思政课教学螺旋式上升造成了困难。对此,他提出几点建议:第一,进行本硕博思政课螺旋上升的探索,本科思政课教学侧重从“为什么”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领会思想背后的学理哲理道理。对于研究生而言,教师应当针对理论上的重点难点问题、实践上的重大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中的前沿问题,引导学生从学术层面进行理论探究。第二,教学反映鲜活实践。教师应当结合富含时代性、鲜活性的实践案例,剖析我国在制度、文化、价值观层面彰显出的优势。第三,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不仅应当做到分众化教学,而且应当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与特点。最后,秦宣教授指出,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仍然面临着一些疑难问题,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五大成果的整体性关系;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主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定位与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原创性贡献;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关系等问题。教师应当坚持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深入思考与研究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以教促研,以研促教,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亲和力。
集体备课会历经三个小时,与会教师讨论热烈、气氛融洽。老师们认为,本次集体备课会及时且必要,从教材剖析的角度出发,帮助教师全面把握教材的内在理论逻辑,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从教学建议的阐释出发,指明教师促进本硕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螺旋式上升的具体方法,实现教学方法论的提升;从疑难问题的探析出发,引导教师深入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实现教研的相互结合。
与会教师们纷纷表示,秦宣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逻辑清晰、阐释透彻,不仅对于我们把握教材体系、改进教学办法、提升自身水平提供了方向性指引,而且对于马院推进学校本硕博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具有启发性意义。
集体备课活动上,不同教研部的老师们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贯彻和融入“七一”讲话精神、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相结合”、如何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何处理思政课教学的政治逻辑和学术逻辑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充分研讨,大家深入交流教学心得、互道教学困惑、互通理论思考。据悉,集体备课会将以专题研讨的形式陆续开展,针对特定主题开展探究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