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阐释】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者的使命任务
上传时间:2024-02-20
我们常说“要做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那么怎样做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呢?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具有怎样的使命、任务和职责呢?这一问题是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或想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作出学理阐释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者的使命任务是全方位、全链条的,主要包括10个方面的要求,即学习、掌握、信仰、践行、坚持、捍卫、研究、传播、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些方面相互关联和衔接过渡,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过程。固然并不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都能做到如此全面,但每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必须全面了解自己应担的使命任务,并从多个方面不懈地努力精进。
一、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是每一个想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和每一个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都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和任务,是一个人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起点。固然,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马克思主义作为关于宇宙、社会、人生的普遍真理与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生活感知具有天然的一致性,特别是与工人农民等劳动群众的生活感知相一致,因而革命者在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条件下,仍能凭借阶级本能在党的领导下掌握住马克思主义真义,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人人都会,马克思主义的道理人人都懂。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由于它致力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着力于揭示世界发展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由于它并不是现象性观察和经验性知识,而是深刻的理论知识和辩证思维,因而许多人并不天然地了解和懂得马克思主义,甚至有些人自以为懂得了马克思主义但其实是抱有错误的理解。而一个对马克思主义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甚至抱有完全不真实、不正确印象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而且在一个人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他学习的任务并没有结束而且也不会结束,他还必须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日常的功课坚持下去,活到老学到老。
学习马克思主义首要的是读马克思主义著作。马克思主义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具有极为丰富的文本载体,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著作浩如烟海。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留下的基本著作,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学习这些经典著作有一定难度,因而产生一定畏难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决不能成为放弃学习经典著作的理由,否则就不可能形成马克思主义者所需要的思想理论根底。当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是卷帙浩繁,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就有50卷,而第二版卷数更多,《列宁全集》中文版有60卷,这样多的著作一个人很难全部读完。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是精选精编的基本著作,每个马克思主义者和愿做马克思主义者的人,都应该把其放在手边,随时学习和查阅。而对于特别精粹的著作如《共产党宣言》则应该反复学习,不断加深理解。毛泽东本人读过200多遍,并说每读一遍都有新的体会。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不仅要学习经典作家的著作,而且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经典著作,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著作,特别是习近平的著作。这些著作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相承接,具有同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秉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脱离实际的学问,不是单纯解释世界的理论,而是以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为宗旨的科学理论。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于这样的理论,决不能采用背对实际、死啃书本、死抠字眼的学习方法,而要把握精神实质并密切联系实际生活来学习领会。有一些看起来很不易懂的论述和话语,只要联系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实践需要,联系产生这一思想观点的社会氛围,就很容易得到理解。一方面要密切联系历史的实际,在历史的语境中理解当时条件下出现的马克思主义论述,另一方面更要密切联系当下的实际去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论是在革命、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时期,都是如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的时候,一定会有许多需要研究解决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人也会产生一定的人生困惑,只要带着求解这些问题的需要去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就一定会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方法上的指导。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如果只学习而不掌握,就是无效学习。而所谓“掌握”,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从著作中的思想变成自己头脑中的思想,从外在的知识变成内心的滋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深刻认识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二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道理,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语言来表达思想;四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并把这些方法变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五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树立起马克思主义者的精神品格和精神气质,养成马克思主义的“精气神”。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注重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一是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懂得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二是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懂得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懂得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懂得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懂得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三是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懂得马克思主义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是博大精深的严密体系。四是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懂得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掌握马克思主义,不仅要弄懂,而且要弄通。弄懂是基础,弄通是更高的目标。毛泽东曾要求党员干部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并不容易做到,但每一个想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都要通过学习懂得马克思主义的道理,而后逐步向着弄通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努力。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掌握,决不能停留在部分或局部的水平上,不能停留在浅层次和杂乱的知识上,而要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不同方面的道理,特别是不同层次上的道理,都融会贯通起来,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学到手”。
二、信仰和践行马克思主义
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还要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和思想升华为内心的信仰。如果只是懂得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而没有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仍然不能算作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可以说,是否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能否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根本标准。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者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或信奉者。“马克思主义者”这一称呼本身包含信仰的内涵,内在地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具有真诚信仰。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性意义,而且首先和更重要的是具有目的和方向的意义,具有安身立命的意义。仅仅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有用的知识和方法来学习和掌握固然也有一定价值,但只有内心真诚地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有效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价值观,才能真正掌握好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并真正发挥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功能。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首先表现为内心确信,即发自内心地相信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一个人是否内心真正地相信,是一种客观事实,而不是取决于他自己的表白。有的人在众人面前信誓旦旦地宣称信仰马克思主义,但其实可能只是一种表演,而内心并不真正相信。内心确信的达成有其主客观条件和规律性,有其深层的逻辑和机制。并不是别人想让你信你就能真信,甚至也不是自己愿意相信而内心就真的做到相信。尽管人们的相信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思想理论的真理性和说服力还是起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性的学说,它往往并不以信仰的方式示人,也并不刻意突出人们对它是否真信。其实,当人们用人的正常理智懂得和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道理时,当人们坚持和运用这样的道理时,其实他已经相信了。在日常语言中,我们对于科学知识通常并不说“相信”,而只说“知道”,但其实“知道”中就已经包含着“相信”,而且是一种更确定的“相信”。马克思主义与宗教教义不同,我们通常情况下对马克思主义的“相信”,是以“知道”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表现为情感上的认同和依赖。信仰不只是一种认识或确切的认识,而是包含着情感在内的综合心态。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思想、语言、人物、事业等具有亲近感和信赖感,而对于反马克思主义的事物,则会产生情感上的反感和排斥。这种情感与真理相联系,是一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情感;这种情感与正义相联系,是一种奠定在人民立场基础上的情感。这种情感包含着个人苦乐而又超出个人苦乐,体现为一种悲悯苍生、达济天下的崇高情怀,是一种社会事业性的崇高情感。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表现为态度上和语言上的肯认,特别是表现为不利情况下在公众面前公开承认和表白自己的信仰。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既然内心已经确信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信仰,那么就应该无所顾忌地公开表达自己的信仰,表明自己的信仰身份。特别是在社会环境和氛围对于信仰表白不利的情况下,也敢于大大方方地承认和表达自己的信仰。一般来说,正像在环境有利的情况下没有信仰的人也会宣称自己有信仰一样,在不利环境中有信仰的人也往往羞于或怯于表达自己的信仰。在某些时候,社会上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嘲讽,因而内心有信仰的人也缄默了,不敢公开表明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样的人还不是真正的信仰者。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过,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这也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者不屑于隐瞒自己内心的信仰。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最终表现为行为上的遵循,也就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当然是内心的,但又必须体现在实际的行动上,并通过行动来体现和证明自己。一个人如果只有内心对马克思主义的相信,而没有行动上的遵循和践行,那么也就不是真正地信仰马克思主义。这不仅是因为任何信仰都会导致相应的行为,而且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身具有突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和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为己任,致力于推翻资本主义和建立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因而必然要求自己的信仰者为此而奋斗和献身。是否有这样的行为,是其有无信仰的客观证明。习近平指出:“今天,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马克思主义者的行为除了一般地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要求外,还要接受党组织的指导和约束。马克思主义者通常是共产党员,而作为党员就要直接受到党组织的约束。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党的领导是一回事,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它们不仅对于国家规划和发展具有指导和领导作用,而且对于党员个人的行为具有指导和领导作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要自觉坚持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展现自己信仰的力量。
三、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
所谓“坚持”,就是坚定地秉持,不抛弃、不放弃。表面看来,似乎“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很平常的事,但事实上却非常重要,因为“坚持”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谈论“运用”“创新”和“发展”,因而我们通常采用“坚持和发展”“坚持和运用”这一表达方式。这说明越是平常而基础的事情,其所蕴含的意义就越大、功能就越强。“坚持”似乎并不起眼,也不是特别辉煌的字眼,但它集中体现着理想信念的坚定性,体现着马克思主义者顽强的意志和品格,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立身之本,也是马克思主义者有所作为的起点。
“坚持”贵在有恒。表面上看,坚持马克思主义似乎不难,但事实上非常不易。哨兵站立不动,像一尊雕像,似乎是没有难度,其实是十分困难的,是对意志和耐力的极大考验。短期的坚持相对容易做到,长期坚持而不懈则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人的意志力并不是无限的,它所具有的能量会随时间而衰减。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是需要人付出意志力的,往往是时间一长就容易懈怠。正因为如此,才有“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的格言。而且,还有所谓“夜长梦多”的问题,时间一长就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导致改变自己的初衷。因此,一个人长期坚持马克思主义,长期坚持为人民服务,是难能可贵的。毛泽东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
“坚持”是在困难和考验中显示自己的意义和力量的。“坚持”当然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但在不同时期或不同条件下其难度和要求有所不同。在外部环境有利的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不难。而在困难条件下,特别是在艰难困苦中,甚至在生死考验中能够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那就很不容易了。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候,才能更加体现出“坚持”的意义。因为当我们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往往已经是处在不利和困难的情况下。当马克思主义受到歧视和打压,当马克思主义者受到嘲笑和迫害,坚持马克思主义不仅会损害自己的利益,甚至具有生命危险的时候,坚持马克思主义不仅需要耐力,而且首先需要的是勇气。此外还有一种情形,就是某种看起来是极为顺利的条件和环境,有时却可能因为其过于顺利和有利而变为一种另外的考验。在这样的条件下,有的人可能会由于懈怠而淡化了革命意志,由于不能抵御享乐的诱惑而走向反面。历史上有些背叛马克思主义的人,倒并不都是受到了严刑拷打和肉体痛苦,反而是因为生活过于舒服而使人不思进取,从而放弃革命立场,甚至投敌叛变。因此,真正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就必须在这两种不同的情况下都能经受住考验。
坚持与捍卫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外部环境变得困难的时候,特别是当马克思主义受到污蔑、攻击的时候,坚持马克思主义就采取了捍卫的姿态和方式。如果说“坚持马克思主义”侧重于强调马克思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同一关系,那么“捍卫马克思主义”则侧重于强调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势力的斗争关系。可以说,捍卫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抵制和反击反马克思主义势力而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
捍卫马克思主义要有巨大的勇气和斗争的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自我持守,更不是规避风险、逃避打击,“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要敢于正视最尖锐的质疑,直面马克思主义遇到的现实危险,特别是当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甚嚣尘上、反马克思主义势力咄咄逼人的时候,敢于挺身而出,理直气壮地捍卫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道义性作有力辩护。在外来的攻击面前,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都是一面守护马克思主义的盾牌。捍卫并不只是防守,还包含着出击和反击。对于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和势力,要勇于亮剑,进行有理有据的批判和坚决的斗争。
四、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马克思主义既是信仰的对象,也是研究的对象。人们通常以为,信仰和研究是相互矛盾而不能并存的,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因为这种说法忽略了不同类型的信仰在性质上的不同。一般来说,宗教信仰并不需要也不允许信徒对教义本身进行科学研究,因为这种必然带有怀疑因素并遵循理性规则的研究容易动摇信仰。在这里,信仰和理性、信仰和研究是相互排斥的。但对于理性和科学的信仰来说则不同,二者是完全可以一致的。科学的信仰本身就要求以科学态度对待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有着根本不同,它是理性的、科学的信仰,它并不排斥研究、不惧怕研究,反而提倡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因为越是通过深入的研究弄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就越能够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信仰。
研究与学习有所不同。如果说学习是一个吸纳信息并使认识主客体达成同一的过程,那么研究则是需要保持认识主客体的分立和距离,并以此实现和促进主体的认知活动;如果说学习侧重于接受和认同,那么研究则侧重于探索和求新,具有突出的问题意识,其中也包含着一定的怀疑,因而需要驾驭和利用好这种怀疑因素。可见,相比于学习马克思主义而言,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更高的要求。但这种要求却是天然地包含在“马克思主义者”这个名称之中的。这个名称虽然本意是指马克思主义信奉者,即信仰和奉行马克思主义的人,但至少在中国的语境中,这个称呼本身带有较强的理论色彩,人们通常只把那些有理论学养从而懂得马克思主义学理的信奉者称为“马克思主义者”。而对“共产主义信仰者”则通常没有这样的学理期待。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者”这一表述本身就包含着某种“研究”的含义。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或欲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都可以也应该对马克思主义的学理进行一定的思考和研究。而其中那些具有较高理论学养并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人,则更是肩负着深入研究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的责任。
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有正确导向和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者所从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与非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有所不同,更与反马克思主义者的所谓研究不同。马克思主义者首先要明确自己研究的目的是阐释和论证马克思主义,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理解,帮助自己和人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要坚定地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坚定地站在人民立场上,树立以规律为目标的研究任务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要立足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基础和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分析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还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需要来筹划和安排自己的理论研究,既通过理论研究为学科建设贡献力量,又借助学科建设的东风推进自己的理论研究。
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与传播马克思主义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工作,不仅是为了使自己的信仰更加坚定和自觉,更是为了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帮助更多的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科学信仰,它的传播是一个“讲道理”的过程,是“以理服人”的过程,既不需要使用强力压服的途径,也不屑于运用心理控制的手段。这样的信仰传播当然要求深刻的学理性支撑,当然要求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但这也并不是说只有那些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人才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责任,而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都肩负着传播的责任,这是一种信仰责任。
传播马克思主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横向传播,即向社会大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向人们解说马克思主义的道理,扩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面。这种横向传播不限于一地或一国范围,而是可以向全世界进行传播。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并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产物,也并不是只适合于特定国家,而是具有普遍性意义,应该在所有国家得到传播。二是纵向传播,即将马克思主义火炬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属于教育事业的范畴。我们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就是要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道理的教育。特别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要自觉按照习近平关于“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重要论述和“讲深、讲透、讲活”的基本要求,讲好马克思主义的道理,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既是思想灵魂和精神旗帜,又是有效工具和科学方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应有之义。我们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我们的信仰,就不能当作工具和手段来运用,因而唯有崇拜与遵循,而不能把它当作方法。其实,马克思主义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既是信仰也是工具,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所决定的,是由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使命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和功能不仅在于帮助个人涵养心灵,而且更在于指导人民群众去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美好生活。毛泽东在延安整风中批判了那种“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的教条主义倾向,明确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因此,要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上,全力以赴去运用马克思主义,以发挥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威力。
马克思主义者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运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全过程,运用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全过程,运用于个人工作和生活各方面。而首要地是要在党和人民事业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和解决面临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求解放求幸福的事业,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必须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方法论,其中的每一条原理都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实事求是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经济分析的方法、阶级阶层分析的方法等,都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得到证明的有效方法,都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掌握和运用的科学方法。
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不同国家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将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运用于特定国家时,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不能把它当作一把万能钥匙去开每一把锁,而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般与特殊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过程中,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和理念。“结合”理念是在“运用”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又真正达到了“运用”的目的。中国国情不仅包括社会现实国情,还包括历史文化国情,因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就表现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两个结合”。这是在中国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最大法宝。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以有多种途径,但根本途径是在运用中发展,是在与各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中发展,是在本土化和时代化的结合中实现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开拓创新精神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是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理论创新的辉煌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相比当然属于特殊的层次,但是在这些理论成果中也包含着可以上升到理论一般的原理性创新。马克思主义就是在一般与特殊的双向互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者肩负着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使命。这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最高使命和最大贡献。固然,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非常严肃、非常不易的事,并不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都能够发展马克思主义,更不可以轻言慢语发展马克思主义,但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都可以在献身于马克思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为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做有实践精神的“共产主义者”,而且要做有思想理论修养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要在工作和生活中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而且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为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刘建军,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