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明:《青年创新:找到“真问题”是关键》,《光明日报》

上传时间:2020-04-26

刘瑞明,青年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转型。


  【观察者】

  我是一名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我喜欢和各个行业的青年朋友们交流。从他们身上,我能够时时刻刻感受到朝气蓬勃的创新热情。有时候不得不感慨,现在的青年一代不得了,知识储备丰富,求知欲强,有闯劲,综合素质非常高。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他们都做得很好。我们国家有这样一批优秀的青年,值得庆幸,未来可期。

  青年创新精神是民族创新精神的体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赖于我们的青年一代能否作出创新性的贡献。这种创新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实践创新,如何通过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管理体制等各个层面的创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另一个则是理论创新,如何基于中国现实经济社会当中的重大问题和发展经验,提炼出具有世界一般意义的创新性的理论贡献,被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所认可和推广。

  和青年朋友们交流得多了,会发现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大家都深刻地体会到“创新太难了”。在实践创新方面,从事技术工作的,面临新的产品难研发、新的技术难攻克、新的市场难开拓;从事管理工作的,不得不承认现在经济社会的问题太复杂,用老办法处理起来难奏效,但又没有什么新办法。在理论创新方面,青年朋友们往往创新热情饱满却找不到好的选题,就像重拳打在棉花上,有劲使不出。说来说去,似乎都觉得“这世界上,好干的都让别人干完了,现在啥都不好干”。

  其实,我们之所以感慨创新难,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对于“真问题”的发现能力和提炼能力。纵观人类历史,无论是在实践层面,还是在理论层面,重要的创新往往是对于重大现实问题的反应和关照。创新的本质就是要通过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模式来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类问题,而找到真问题是作出创新的必要条件。如果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调研得少、了解得少,自然就很难发现“真问题”,也就在创新方面遭遇了“灯下黑”,难以作出真创新。

  在实践创新层面,“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怎样破解这些“不平衡、不充分”难题就成为了我们青年的重要职责,创新的重要契机正蕴藏其中。我们首先要意识到自己领域内的“不平衡、不充分”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如果找到了其中的真正症结,那么创新性的破解方案就可能会浮现出来。例如,我们一直难以解决的一个难题就是广大居民上下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个问题长期存在,是真问题、真难题,而共享单车的出现就是借助互联网实现的一种商业模式创新。再比如,过去的出差报销体制很烦琐,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但现在一些企业采用创新性的模式,实现一键订票、一键审核、无须报销,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和经营业绩。这些创新都是首先找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痛点”,找到了“真问题”。

  在理论创新层面,以我自己熟悉的经济学研究为例,中国的经济发展奇迹本身是一个理论创新的绝佳契机。如果按照通常的眼光来衡量,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具体问题并不满足一些理论的条件,甚至有很多“谜题”。但从客观上讲,中国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解释中国奇迹背后的种种现象,就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命题。理论创新就是在解释这样的谜题中产生的。如果我们本身不能够认识到这些谜题,或者对此视而不见,自然也就无法提炼出真正的具有理论贡献的创新性研究。

  归根结底,我们创新难,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如果找到了“真问题”,及时转换思路,就有可能找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我们期待,中国的青年在各自的领域能够不断地找出“真问题”,作出“真创新”,在实践层面,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理论层面,基于中国的发展经验,作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的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