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阐释】杨子强 等: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

上传时间:2023-12-22

摘要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任务。党内政治文化是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生成和发展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以党内政治生活为实践基础,构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政治属性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第一属性,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重要政治保障。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既具有立党兴党强党的内部功能,又具有引领社风民风的外部功能。党员作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主体,在与党内政治生活核心要素的互动中,构建了以天下为公、忠诚老实、实事求是、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等为核心的党内政治文化内容体系。

【关键词】党内政治文化 党内政治生活 党内政治生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1]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党内政治文化。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要求,并将“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写入党章。这一具有厚重历史积淀与鲜明时代色彩的重大命题,对于进一步深化对党的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实践基础、政治属性、价值功能、内容结构等方面,试回答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从何而来”“以何为本”“有何功能”“如何建设”等基本问题,力求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更好指导实践。

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实践基础


党内政治文化是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生成和发展的。党内政治文化不是“空中楼阁”,本质上是党内政治生活的产物,是在党内政治生活的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是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政治观念、价值取向、组织作风、道德标准、行为模式等方面内容的总和。第一,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产物。从根本上来讲,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但由于政治文化主要是现实的政治生活的抽象,所以从形式上讲,社会物质条件对于政治文化的决定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它首先决定现实的政治生活,从而决定与这一定的政治生活相适应的政治文化。第二,党内政治生活决定党内政治文化。政治生活有多种方式,不同形式的政治生活产生不同范畴的政治文化。党内政治生活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生活,主要指党员参与党内开展的理论学习、组织生活、政治活动、政治仪式的过程。党员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有关政治观念、价值取向、组织作风、道德标准、行为模式的认识、态度与选择,就是党内政治文化。第三,中国共产党开展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具有鲜明的党内政治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贯穿始终的特质。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作为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坚持把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党的建设重要任务来抓。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活主要包括党员进行党的理想信念教育与思想理论学习,参加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开展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和主题党日活动,举行重温入党誓词、过“政治生日”等政治仪式。这些丰富而具体的党内政治生活历久弥新,对巩固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独特而系统的党内政治文化。第四,在实践中孕育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具有独特的理论品格。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党内政治文化不是舶来品,而是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提出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既是建党以来始终重视党内政治生活,将党内政治生活作为事关党生死存亡的关键来抓的必然选择,同时又是立足新时代解决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现实需要,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应注意不能简单套用政治学理论中的“政治文化”概念来分析党内政治文化,避免在“拿来主义”的概念限缩或折叠中形成路径依赖,以致习惯用西方“政治文化”的“有色眼镜”评价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效果。应回归中国共产党鲜活的党内政治生活实践,揭示党内政治文化“为谁建设、如何建设、建设什么”等核心问题,顺应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探索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坚持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一体建设。中国共产党不是孤立地提出党内政治文化这一重要命题。“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这一重要论断根植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鲜活实践,从根本上阐释了“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出发点与实践落脚点,构建了党内政治文化与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态相统一的有机整体。一方面,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政治生活的灵魂。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党内政治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3]等基本原则,构成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重要党内法规的核心精神。这些核心精神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开展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如何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思想精髓,为中国共产党人处理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亲和清等具体关系提供了根本指导。因此,上述两大准则既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遵循,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集中体现(如图1所示)。另一方面,党内政治文化对党内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党内政治生态是党员行为选择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在总体上反映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面貌。党内政治生态这个“气候”的好与坏,是党内政治文化不断影响的结果。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过程凝练了“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共产党人价值观,可以稳定发挥“过滤器”“净水池”的作用,持续影响党内政治生态。如果共产党人价值观得不到弘扬,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或受商品交换原则主导的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不正之风就会大行其道,滋生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4],导致党员主动或者被动选择搞两面派、做两面人,使党内政治生态遭到破坏。只有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才能让党内政治生态浚其源、涵其林,养正气、固根本,最终实现正气充盈、政治清明的目标。

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政治属性


政治属性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第一属性。政党是阶级的组织,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作为政党政治的结晶,党内政治文化的第一属性是政治属性。一方面,政党的阶级属性在根本上决定着党内政治文化的阶级属性。政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直接决定其政治要求、政治理想、政治路线、政治立场,这些思想要素恰恰也是其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构成。无产阶级政党以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的共产主义为追求,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人的彻底解放的不懈追求构成了无产阶级政党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元素。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理想信念构筑了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贯穿于党的理论学习与思想教育全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展一切党内政治生活的原点。另一方面,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与政党代表的阶级利益相一致。分析和判断一种党内政治文化,不仅要看其本身的形式与内容,关键还要分析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任何政治文化都不能与相应的阶级利益分离。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5]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只有与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一致,才能使其党内政治生活健康规范、生机勃勃;如果两者相悖就会导致党内政治生活出现扭曲。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成为贯穿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形塑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鲜明底色。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本质上就是站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激浊扬清、坚决斗争,破除封建腐朽文化、商品交换原则和其他不良政治文化的影响,使党内政治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保持一致。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重要政治保障。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都是我们这个大党必须解决的独有难题。解决这些难题,根本在于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确保全党集中统一。党内政治文化、政治生态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晴雨表”。党的政治立场是否偏移、政治本色是否蜕变、政治传统是否断裂,都能在其中得到验证。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基础,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指明了党员干部党性锻炼的基本方向,筑牢了党的政治建设根基,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是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政治法宝,是解决党内政治生活突出问题、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的根本举措。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有利于立足新时代党的建设“5+2”总体布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通过坚定政治理想、锤炼政治品格、坚守政治价值,筑牢思想建设的文化根基、培育组织建设的文化氛围、提炼作风建设的文化资源、厚植纪律建设的文化土壤、丰富制度建设的文化成果,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成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重要政治保障。

三、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价值功能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以劳动实践为基础认识文化的本质,将文化作为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劳动的“对象化”和“外化”[6]。但“文化只有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只有作为精神,才能显出文化的重要性,才能显示出文化对于经济、政治的渗透性和反作用”[7]。党内政治文化是典型的观念形态的成果。如果说组织机构、制度规范是党的建设的“硬件”,那么党内政治文化就是党的建设的“软件”。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发挥价值功能的过程,就是文化以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有形的存在的过程,其既具有指向政党建设的内部功能,又具有指向社会建设的外部功能。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具有立党兴党强党的内部功能。第一,培养志同道合的党员同志。列宁曾提出“政治文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8]。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旗帜鲜明地宣示“我是谁”“为了谁”,通过以文化人的方式明确党员的行为标准、树立党员的理想人格、塑造党员的群体形象,吸引和培养具有共同政治理想、精神追求、道德品格的党员同志。正如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曾指出的:“世界上最觉悟、最进步、最健全、最有道德和最富正义感的人士,集中在共产党中,而坚持不屈地和一切黑暗势力搏斗着,为人类社会的光明和最后解放奋斗着。”[9]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共产党员是“具有特种性格的人,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这种旗帜鲜明的宣示本质上是理直气壮的灌输,旨在将独特精神气质注入每一个党员的灵魂深处,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第二,塑造风清气正的党内关系。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以党内政治生活为基础,党内政治生活是在党员与党员之间具体的互动关系中展开的。着力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努力在全党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10],贯彻这一要求的关键就在于党员要“对于自己的兄弟有伟大的互助精神,牢固的团结精神,真正的平等精神”“根本不承认任何人有任何特权”“对自己严格,对同志宽大”[11],在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中,营造山清水秀的党内政治生态。第三,维护团结统一的党组织。党内政治文化充分发挥整合思想、凝聚共识的作用,保持党内稳定、促进党内团结,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为政党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提供思想保证。同时,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通过强调“无产阶级实现无条件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12],用铁的纪律管党治党,要求每一个党员在思想和行动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将全党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巨大合力。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引领社风民风的外部功能。作为“文化中轴的政治文化”的典型国家,中国政治文化弥散在中国宏大的社会文化中,与政治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道德生活和伦理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时时刻刻发生着交互关系。[13]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文化建设的领导者。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14]作为执政党,从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始终坚持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另一方面,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中国共产党通过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炼先进文化的引领要素,将“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共产党人价值观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阶要求,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构筑社会文化建设的理想标杆。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个具有政治影响力和行为示范力的“关键少数”,依托自身政治优势,发挥“打铁必须自身硬”的公信力和感召力,以更高标准走在前列、当好表率,时刻保持共产党员本色,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优良社风民风,在潜移默化中引领社会文化建设。

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


党员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主体。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观念、思想的拥有者,更是社会意识的创造者。党内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党员参与党内政治生活的产物。这既揭示了党内政治文化与党员的关系,又赋予了党员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和发展党内政治文化的广阔空间。“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15]。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观念,但人的观念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是消极的,而是能动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就是党员在与党的组织、党的宗旨、党的事业、党员同志、党员自身等党内政治生活核心要素的互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形塑其政治观念、价值取向、组织作风、道德标准、行为模式,旗帜鲜明回答应当坚定什么样的信仰、打造什么样的组织、锤炼什么样的作风、构建什么样的关系、提升什么样的修养的过程。

围绕党员与党的宗旨,建设天下为公的信仰文化。对广大党员而言,中国共产党“为了谁”是贯穿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问题,也是奠定政治信仰的思想根基。《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执政理念的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外,没有任何的私利私求可言,其党内政治文化中,最根本的底色是“公”。例如,毛泽东同志提出“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16];邓小平同志强调“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17];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18];胡锦涛同志将“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为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19]。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0]。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身矢志不渝的追求。这种“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文化元素,为广大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确立了始终把党、国家、人民及其事业放在自身利益之上的价值标准,形成了以“天下为公”为核心的信仰文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阶级属性和政治本色。

围绕党员与党的组织,建设忠诚老实的组织文化。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无产阶级的无条件的集中制和极严格的纪律,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21],从诞生起就强调严密的组织形式和严格的组织纪律,将“对党忠诚”写入党章。例如,毛泽东同志提出党的干部和群众领袖要“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22];邓小平同志强调“‘忠诚’就是将全部真情率直而老实地向党坦白出来,就是要忠实于党的事业,忠实于人民的事业”[23];江泽民同志要求“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说话办事都应当老老实实,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24];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大力提倡忠心耿耿、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的决定”[25]。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26]。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忠诚老实”作为党内组织文化的根本要求,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造就了一支政治过硬、坚强可靠的党员干部队伍,形成了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的组织文化。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在党内政治生活中依然要坚持对党绝对忠诚,坚决捍卫“两个确立”,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明确的政治准则和根本的政治要求,在思想上高度认同,政治上坚决维护,组织上自觉服从,行动上紧紧跟随,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围绕党员与党的事业,建设实事求是的作风文化。“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例如,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批判党内那种迷信教条、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鲜明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体现了共产党员应该具备“实事求是”的作风文化;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抉择中发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27]的号召;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28];胡锦涛同志要求在党内“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29]。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30]的重要论断。一个“实”字概括出中国共产党人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始终坚持讲实话、办实事、出实效的作风文化。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作风文化要求共产党员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抓住调查研究这个从实际出发的关键一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做出实效,并从实际出发探究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让党的各项决策、各方面工作都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意愿。这是中国共产党战无不胜的工作“法宝”,更是代代相传的优良作风。

围绕党员与党员同志,建设公道正派的关系文化。党员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参与主体,党员与党员之间的关系是建构党内政治文化进而影响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一环。党内互称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内政治生活中不可动摇的政治规矩,意味着党员之间可能彼此分工不同、岗位不同、权责不同,但党的工作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更没有人格上的差别。只有坚持地位平等,才能做到公道处事、公平待人。这种以“公道正派”为核心的关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100多年来始终坚持的方向。例如,毛泽东同志提出“在干部政策问题上坚持正派的公道的作风,反对不正派不公道的作风”[31];邓小平同志强调“政治机关的干部,特别是管干部的干部,要很公道,很正派,不信邪,不怕得罪人”[32];江泽民同志要求在“领导班子内部,要树立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谅解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风气,齐心协力地做好工作”[33];胡锦涛同志强调“不能以我划线,搞亲亲疏疏,搞‘团团’、‘圈圈’、‘摊摊’”[34]。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决抵制拉拉扯扯、吹吹拍拍等歪风邪气,让党内关系正常化、纯洁化”[35]。“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处理党内关系时的理想模式。党内同志的关系不正常,党内政治生活就正常不了,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生态也就正常不了。只有坚持以公道正派为核心的关系文化,共产党员才能在党内政治生活中不以亲疏看高低、不以背景搞取舍,始终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围绕党员与党员自身,建设清正廉洁的修养文化。拒腐防变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政治责任,同时更是一个“说不易行更难”的现实课题,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从党内政治文化抓起,将以清正廉洁为核心的修养文化作为党员干部时刻保持清醒的精神支撑。例如,毛泽东同志提醒党员干部警惕“糖衣炮弹”,发出“两个务必”的号召[36];邓小平同志强调“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37];江泽民同志提醒广大党员“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绝不能自己毁掉自己”[38];胡锦涛同志要求党员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39]。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40]的要求。以清正廉洁为核心的修养文化,体现了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做人准则。回顾党的历史,不少因为诱惑而丢掉党性,进而走向党和人民的对立面、走向违法犯罪的“老虎”“苍蝇”都是随着职务、岗位的变化而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放松了对身边人的严格要求,丢掉了党性、丢掉了人格,从好干部沦落成了贪腐分子。只有始终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念好“严字诀”,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才能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自觉保持清正廉洁,使思想的先进性、信仰的坚定性、立场的人民性、组织的严密性、纪律的严肃性、作风的纯洁性等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中永不褪色的鲜明标识。

(作者杨子强、陈诚,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高校党组织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JDSZ1018)


注释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63页。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81页。

[3][10]《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2、5页。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0~21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03页。

[6]张华:《历史地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0期。

[7]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59页。

[8][12][21]《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68、135、181页。

[9][11]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67、63~64页。

[13]王沪宁:《转变中的中国政治文化结构》,《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14][3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8、527页。

[1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3页。

[16]《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7页。

[17]《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7页。

[18][28]《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9、537页。

[1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69页。

[2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页。

[2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77页。

[23]《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842页。

[24]《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980页。

[25][34]《胡锦涛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59、53页。

[2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97页。

[27][32][3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0、22、367页。

[29]《胡锦涛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51页。

[30]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015年12月15日,https://news.12371.cn/2015/12/15/ARTI1450151459567583.shtml。

[33]《江泽民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1页。

[35]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0页。

[36]《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8页。

[38]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4页。

[39]《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页。

[4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381页。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年2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