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宣,《学史增信:增信仰信念信心信任》,《前线》
上传时间:2021-06-02
党中央对党史学习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总的来说就是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教育引导全党同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关于学史增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信仰信念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我们认为,当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史增信主要是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信任。
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革命理想高于天。所谓理想,就是指人们希望达到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向往的奋斗前景。理想既不同于幻想,也不同于空想和妄想。首先,理想具有客观必然性,它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反映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合乎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其次,理想具有社会性,它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是由社会制约和决定的。最后,理想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不同阶级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不同,追求的目标也有差异,所以,各阶级的理想也不相同。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复杂多样,从不同角度可以区分为不同种类。按主体划分,理想可以分为个人理想和群体理想;按奋斗时间划分,理想可以分为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长远理想又称远大理想、最高纲领,近期理想又称为近期目标和最低纲领。
中国共产党既有远大理想,又有近期理想,把远大理想和近期理想结合起来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在成立初期,就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写进了党章。党的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百年来,我们党一再强调要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1937 年5 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指出:“共产党人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 想”。1945 年 4 月,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强调:“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也特别强调要广大干部群众科学运用共产主义世界观,自觉接受共产主义教育。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一再强调:“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还明确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江泽民强调:“要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就必须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个最高理想,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进入新世纪,胡锦涛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 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 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
从我们党的领导人的论述中,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我们需要明白如下道理。
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党的最高纲领,是我们党的远大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人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如果没有一大批拥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中华儿女,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我们党之所以特别强调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因为这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符合历史进步必然趋势。”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体中国人民过去的奋斗、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接续努力,都是为了朝着这个目标前进。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从现阶段的实际出发,有步骤地推进我们的事业。忘记远大目标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战略目标,迷失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陷入空想。
学史增信,最重要的是增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主义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但我们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就不去做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不要忘记我们是革命者, 任何时候都不要丧失理想信念。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中国共产党既有最高纲领,又有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确定的现阶段的奋斗目标。邓小平曾深刻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党章在指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同时,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目前,中国正在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只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的最低纲领,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学史增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关键是要明确以下几点。
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题。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一直在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而奋斗。2018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带领全体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实现了三次伟大飞跃,一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二 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三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三次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之所以说这条道路来之不易,是因为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 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 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我们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提出来的。1982 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报告开幕词中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1986 年9 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定为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2006 年 10 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共同构成的。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取得的最大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位一体上,特就特在这四位一体相互联系上,特就特在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体现,是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没有最高理想的指引,就不会有共同理想的确立和坚持。没有共同理想的实现,最高理想就没有现实的基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既不能离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复兴的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就讳言甚至丢掉远大理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须始终坚持远大理想与现实奋斗相统一,既要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更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懈努力。
共同理想作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和目标,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只有树立坚定的共同理想,才能凝聚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才能调动整个国家、民族蕴藏的一切潜能,形成统一的步调和强大的战斗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党一再强调,广大党员要自觉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奋斗史、创业史,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增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
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明确了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义无反顾肩 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党史 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 辟未来的一百年。在百年接续奋斗中,党团结带 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 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
百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成功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百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奇迹,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百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努力消除贫困,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整体上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中等收入人口最多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是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人类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百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加强社会建设,我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经过新中国成立70 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 多年的努力,中国初步构建起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教育等民生领域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中国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百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大胆实行对外开放,使中国逐步从一个封闭半封闭国家转变为全面开放的国家。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为中国带来了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转变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激发了中国人的创造热情,显著提升了现代化建设水平。与此同时,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学习党史,回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如此之近,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为此,我们还必须通过党史学习明白以下几点。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要接力完成的第二个百年目标,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未来,不管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麻烦和困难,不管遭遇什么样的挫折和挑战,我们都必须始终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 论、制度、文化分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 践途径、行动指南、制度保障和精神力量。因此, “在新时代,坚定信仰信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事业,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为此,我们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特点的伟大斗争, 必须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一以贯之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必须把14 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坚定对人民的信任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章程》开篇即写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章同时指出:“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苦难走向辉煌,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学史增信,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从党带领人民奋斗的辉煌业绩中,坚定对人民的信任。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 强调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毛泽东曾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 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邓小平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邓小平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江泽民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人民是我们事业发展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正是因为紧紧依靠人民,我们的党和国家才能够不断书写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史诗。”胡锦涛强调:“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事业,也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在前进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只有依靠群众智慧和力量才能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部发展历程都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靠的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如果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
我们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人民群众。回顾党的百年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还是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推进,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流血和牺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史增信,必须增加对人民群众的信任。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白以下几点。
坚定对人民的信任,必须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是决定我们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 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我们必须牢记,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代替人民的力量,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群众观点都不能丢、不能忘。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在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回顾过去,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就,都是通过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奋斗取得的。面向未来,我们党要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必须紧紧依靠人民。
坚定对人民的信任,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不断增强群众观点、自觉实 践群众观点,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 业观,正确把握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摆正同人民群 众的位置。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人民面前,我 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善于向人 民学习,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要坚持思想上 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 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 都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人民 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正确决策的 依据。
坚定对人民的信任,必须体现在为人民办实事上。要实现党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抓住时机,带头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多到条件差、问题多、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倾听群众呼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新时代的最大政治,因为它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因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实现。因此,“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前线》2021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