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学勤:《制度自信教育的战略意义与实践路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上传时间:2020-08-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主要是解决人民对制度的信仰问题。这需要通过运用横向比较法,阐明制度特色、制度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形成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的竞争优势之原因所在;需要通过“四史”教育,运用历史比较法,从制度的变迁中感受自信。
随着我们党“四个自信”理论创新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实践功能、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强化路径等一系列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得到更加明晰的阐释。制度自信实践探索日益丰富,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擘画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美好蓝图,进一步在实践中明晰了制度自信的奋斗方向,实现了制度自信从理念到实践的重大飞跃。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疫情带来的严峻经济发展形势,如何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主旋律,全面开展制度自信教育,是当前和今后教育工作亟待完成的重大战略任务。
充分认识制度自信教育的功能
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会成为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随着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日益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功能得到更加深刻的揭示,制度自信的资源挖掘更加丰富,制度自信的理论体系建设正不断完善,制度自信理论反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力量快速彰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具有深厚的实践根基,这一根基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的巨大优势,源于人民群众获得的根本福祉。制度自信内涵丰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演变规律、制度体系、制度优势、目标任务等,作出了总括性阐明。制度自信除了蕴含党的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其更鲜明的价值在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要完成从理论武装到实践指引的转向,实现从政治决定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目标落实,最基本的问题是如何把制度自信从自发认识转化成党、国家、社会和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即制度自信教育如何贯彻落地的问题。
深刻阐明制度自信教育的核心范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实践性特征奠定了制度自信教育的公信力基础,也决定了制度自信教育的核心范畴,这也是制度自信教育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首先,要明确制度自信教育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立国之基、强国之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仰,是确保我们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带头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此来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以此来提高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以实际行动让广大党员和群众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
其次,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13个方面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基本内容。制度自信源于制度内生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鲜明。其一,鲜明的人民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不断艰辛探索的结晶,体现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坚强后盾,鲜明的人民性确保了制度的生机和活力。其二,强大的动员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全国 “一盘棋”思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次疫情防控的成功实践再一次充分印证了我们制度的优势。其三,内生的自我革新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生的自我革命性、自我监督性确保了制度始终引领和推动着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确保了制度的与时俱进。其四,科学的层级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蕴含着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梯次制度结构,这种科学的结构形态有助于确保制度运行中动态与静态的平衡发展。无论是根本政治制度,还是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乃至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党建等方方面面的重要制度,通过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融合,整个制度体系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最后,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性。要充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特征、优势特色,充分认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为什么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何以自信,怎样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等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主体性、制度发展的现代性、制度运行的有效性、制度规范的法治性,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自主选择和艰辛探索的结果,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基础。
以科学方法开展制度自信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挥整体教育功能的重要方面。为使制度自信教育向着育人目标行稳致远,既要尊重教育的一般规律,更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的独特优势,以科学的方法开展制度自信教育。
首先,确立制度自信教育的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事关全体中国人的共同福祉和利益,制度自信要有效融入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制度自信教育既是国民教育的一项权利,也是一项义务。制度自信教育以育人为目标,要通过有效的教育机制和创新机制,增强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将制度自信融入国民性格,打造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民族气质。
其次,尊重教育的一般规律。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改造人、培养人。中国教育所探索和积累的一般规律,比如国民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国家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主渠道教育与主旋律教育相结合、教师主导教育和国民自学教育相结合等,都是制度自信教育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
再次,尊重制度自信教育的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主要是解决人民对制度的信仰问题。这需要通过运用横向比较法,阐明制度特色、制度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形成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的竞争优势之原因所在,系统阐明比较优势,增强人们的制度自信、制度情感;需要通过“四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运用历史比较法,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超越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制度的优势,从制度的变迁中感受自信。同时,更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权利和利益,制度产出是如何惠民利民的。
最后,不断强化制度自信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制度自信教育作为解决思想和信仰问题的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套健全的体制机制予以保障。为此,制度自信教育需要有机融入各级各类教材中,通过培养一批具有政治责任感和理论使命感的教育工作者走向教育第一线,发挥制度自信教育课堂独特的教育功能,着力解决国民如何把制度自信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问题。
制度自信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制度自信教育事关能否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人才。作为党的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制度自信教育刻不容缓。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