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奉明、陈伟:《新时代农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的研究范畴及建设路径》,《东岳论丛》

上传时间:2019-12-30

(作者:祝奉明,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副教授;陈伟,齐鲁师范学院讲师)

[摘要]农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习近平提出的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的重要论断,内涵深刻、特征鲜明,对于搞好农村党组织的建设,具有极强的理论指导作用和现实的实用可操作性。然而,当下农村党组织却出现了凝聚力不够、战斗力不强和创造力不足,阻碍了党的群众组织力的功效发挥,倒逼新时期农村党组织必须按照更严标准、更高要求、更实作风要求自己,不断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筑牢合法性根基;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增强凝聚力和自信心;以经济建设为主轴,奠定深厚物质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依托,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大力提高农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的本领。

[关键词]新时代;农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群众组织力”是第一次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而且是在我们党的代表大会上,凸显了加强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的重要性和急迫性。随后国内学界开始对群众组织力开始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研究,但是对农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的研究还是空白,本文以此主旨,切入主题,进行突破,展开研究,以期为当前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

一、农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的科学范畴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对党的基层组织作用进行了充分肯定,作出了深切期待。农村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在农村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在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全国共有128万个农村党组织,3500万农村党员,分布在农村各行各业,已经成为团结带领全国农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必不可少的强大力量。农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内涵深刻、特征鲜明、意义重大,弄明白其科学范畴,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一)农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范畴

农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是农村党组织的外在力量,也就是广大农民群众对党的外在形象、价值理念、行为绩效等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强大力量和巨大支持,以保证农村党组织沿着既定目标和方向前进的力量和能力。宏观上说就是农村党组织团结、依靠、动员、组织广大农村群众进行乡村振兴的能力,是农村党组织带领群众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能力,是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集中展现。微观上说,就是把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和组织深深根植于农村社会各领域之中,真正走入农村,密切联系农民、倾听农民声音、热情服务群众,以教育、宣传、制度、组织、动员、服务、凝聚等方式,通过伟大正确的方针政策、清正廉洁的政治风气、务实亲民的工作风格、全面过硬的党员队伍做好农村群众工作,提高农村群众觉悟水准,使党的各项正确政策主张在农村取得广泛政治认同,并转变为广大农村群众的自觉行动,使广大农村群众自觉树立起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态度,引导群众积极的、主动的、自觉的永远听党话、自觉跟党走,确保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党员群众的“主心骨”。农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主要包括农村党组织对农村各界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农村各界群众对农村党组织的向心力和支持力、农村党组织和农村各界群众之间的互信力和合作力。

(二)农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的特征

第一,明确的政治目的性。任何政党首先是一个政治组织,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代表、争取、维护和发展特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组织。而中国共产党作为有九千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乡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农村问题落实到基层还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问题,农村具体事务的处理、解决离不开党组织作用的发挥,还是要依靠农村党组织强大的群众组织力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团结凝聚农村社会广大力量,根据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满足和发展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权、劳动权、参与权、发展权和幸福权等,使党组织获得认可度、支持度和欢迎度,维护我们党的领导,从而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确保我们党的长期执政。

第二,急迫的社会现实性。任何政党组织都有自己的响亮口号,都会把自己的理念、目标、宗旨向社会展示,并且要多措并举,努力践行和落实自己的理念和宗旨,既要使组织内获得满足感和荣誉感,也要使组织外看到政党实际行动,感受到政党对他们的关爱,分享到跟随政党的胜利果实,以此来吸引社会各界的力量,获得广大支持。农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农村党组织行动强度和行为效果,然而这往往是具有社会现实标准来衡量和评判的。我们党自成立之初,就是在群众工作中成长的,在后来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更是始终把群众工作放在首位,这是我们党成长为世界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政党的法宝之一。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党组织是党的群众路线坚定而有力的执行者,党的群众路线的落实与否,关键就在于农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的执行情况。然而,新时期农村党组织却面临着组织变迁和农村社会流动性加大、新媒体和高科技日新月异、新阶层和新群体不断涌现的强烈冲击,更是需要解决好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农村工作环境愈加复杂、农民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等新问题。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农村党组织靠老办法没有出路,靠守摊子没有前途,惟有思想大解放,用新思想引领新实践、创出新路径,才能推动农村大发展、大繁荣。

第三,突出的主观多变性。农村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引领者、贯彻者和实践者,农村党组织发挥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团结凝聚农村社会力量主要是为了完成上级党组织交付的各项任务。从这一角度上来看,农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既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随着年代、背景的变化,其内容、方式、目的等也是不断变化的,具有很强的主观多变性。也就是说,农村党组织是围绕一定的目标和任务展开群众组织力建设的。1921年建党后,由于反动派在城市的力量强大,而农村相对薄弱,所以我们党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农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建设主要为积聚强大力量,夺取政权而展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占有全国90%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的命脉所在,农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建设主要围绕巩固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而展开;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崭新时期,也给党的执政带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农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建设主要围绕确保党持续执政而展开。可见,只有始终牢牢把握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农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建设才能保证正确的方向。

(三)提出农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的意义

第一,是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夯实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的根本要求。农村党组织深处我国农村第一线,是党在基层的神经末梢,是党在农村工作的战斗堡垒,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顶梁柱,责任重大。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密切联系的历史,与群众密切则事业兴、脱离群众则事业败。习近平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农村党组织只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毫不动摇,才能保障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确保农村党组织战斗力的发挥,进而使广大农村社会加深对党的深厚感情,提升对党事业的追随热情,实现党的向心力、感召力的持续增强。

第二,是密切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繁荣的客观要求。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村稳则天下安,只有农村稳定,国家才会安定和谐。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农村党组织处在改革发展的最前线,站在矛盾的焦点上,须直面最复杂的多种问题,农村党员干部更是各种基层具体问题的面对者和承担者,他们在化解矛盾、保障群众利益方面无出其右。因此,农村党组织只有始终牢记为民、爱民、亲民、惠民、富民的宗旨,大力加强群众组织力本领,使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提高党性修养、锤炼服务品质、增强廉洁意识,大力纠正破坏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积极密切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才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与繁荣。

第三,是促进基层党组织改进工作风气,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组织强,则事业兴。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农村党组织作为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战略支点的作用,是乡村振兴的坚强领导者。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上,农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的大小,主要是看农村党组织对农村各界群众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满足程度。因此,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农村党组织的作用,通过基层党组织强有力的群众组织力,既团聚农村各方力量,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党的执政思想,领会党所提倡的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理念,积极构建价值认同;又积极盘活农村各界群众的积极性,从而,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资源,培育乡村建设的内生主体,破解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二、农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在解决旧矛盾的同时,也要面对一些新问题。农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就面临着凝聚力式微、战斗力不强和创造力不足等前所未有的情况。由于我国东西部之间、南北部之间、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各有特色,具体农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而笔者自身能力和条件有限,没法对具体情况做详尽的调查,这里根据所掌握的材料,进行了梳理,总结出了几个突出性、普遍性比较强的问题,做一简单阐述。

(一)农村党员阶层分化加大,凝聚力不够

第一,优秀党员不断减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优秀党员群体能够通过自身行为,感染周围,起到示范效应,然而村里真正能够坚持党性、恪守原则、拥护方针、贯彻政策、服务人民的党员却越来越少。相反,心怀鬼胎、心术不正,思想不纯的很多人进入了党组织,一心只为谋私利,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甚至以权谋私,严重破坏了我们党在群众中的公信力。

第二,党员利益化愈发突出。党员利益化是指党员趋利化,甚至演变为功利化的趋势。他们以“有钱皆天使,无利不起早”的价值理念参与党组织活动,服务公共事务,需要获得好处和报酬为前提,而这样的党员在农村却是越来越多。

第三,挂名党员不断增加。所谓挂名党员是指党组织关系在村里,但是人却常年不在村里的党员,完全脱离了农村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党组织工作上他们既不管事,也不发挥作用,在党的群众组织力上基本无效。

(二)新问题层出不穷,战斗力不强

第一,队伍建设滞后,缺乏“能人”。当前年轻有为的大学生不返乡,有成就、有能力的村民纷纷进城,而“裙带党员”“近亲党员”却大量存在,“派系化”“家族化”愈演愈烈,造成农村党员干部队伍青黄不接。

第二,创新意识不足,缺乏活力。一些农村党员干部和党组织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致使在徘徊中错过了机遇、在观望中放走了机会、在争论中丧失了时机,降低了农村党组织的先进性,导致农村党组织权威逐渐分化,吸纳能力逐渐降低,也影响了广大农民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

第三,政治意识淡泊,缺乏大局观。当前部分村级党组织却出现了宗旨意识淡化,党组织对党员、对群众关心甚少,以“不出事”“不得罪人”为办事前提,农村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不断削弱;信仰意识缺失,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够坚定,少数党员从事宗教迷信活动,宗族观念仍然存在;组织意识薄弱,党员群众参加党的活动不够积极,能拖就拖,不向组织积极汇报思想和工作,部分党支部不按规定定期召开党员会议,党组织形同虚设。

第四,工作方法单一,缺乏工作艺术。农村党组织在领导农村工作中,存在忽视农民实际,甚至直接命令,违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等问题,这不仅破坏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致使党群关系愈加疏离,也背离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要使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更加符合服务群众的要求。

(三)制度问题依然突出,创造力不足

第一,党组织法规建设有待健全。农村党组织机制有待完善,农村党组织自身组织设置不规范,组织管理体制不顺畅;职能定位不明确,目标评价机制不合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落后,选拔培养机制不健全;此外,农村党组织还存在物质保障机制、决策执行机制、领导指导机制不严格等问题。

第二,党群关系法规必须与时俱进。在党群关系工作中,农村党组织出现了疲于应对的状况,农村党员干部虽然知道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重要性,但由于能力和素质的不足,工作方法的不妥,交流沟通的不畅,在群众的一些特殊利益要求上无能为力。即便一些地方制订了农村党员干部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制度规定,却缺乏落实的可行性,导致原则性的规定多,具有可操作性的却很少,引发群众不满。

三、新时代加强农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建设的路径

我们党九十多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真情服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的历史,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这对新时期农村党组织的群众组织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党组织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按照更严标准、更高要求、更实作风要求自己,不断提升群众组织力的本领。

(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筑牢合法性根基

第一,理顺“村两委”关系。农村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者和组织者就是“村两委”,二者关系协调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的强弱与否,因此,必须明确现有“村两委”职能界限,理顺二者关系。既要酌情推进书记、主任“一肩挑”,规避“两张皮”现象,从职务上消除村“两委”的不协调;也要加大对农村两委班子的教育培训,提高认识,从素质上消除二者的不协调;还要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汇报请示制度,厘清职责权限,从制度上消除“两委”的不协调。

第二,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党员不仅是党的肌体,也是党的活动的主体,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新时代,要使农村党组织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发挥好群众组织力,就要大力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好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首先,严格选拔标准,优化党员结构。科学制定党员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候选人的先进性,层层筛选的严格性,选拔程序的严肃性,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选拔政治素质高、工作作风好、业务能力强的党员。其次,优化用人方案,增强组织活力。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党组织,切实将热爱农村工作、责任心强的返乡农民工、致富能手、大学毕业生等培养为党员,真正选出想干事、会干事、敢干事、能共事、不出事的人进入农村党组织。再次,加大培训力度,夯实业务基础。因地制宜,结合各地特色,培养一批创业能手和实用党员人才,打造一支懂农、爱农、富农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最后,创新组织形式,严格运行规则。推进“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一监督”“一事一议”“三务”公开等制度,严格管理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结合群众满意度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推进农村基层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

第三,努力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政治权利。农村党组织作为农村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和服务者,是广大农民群众权益的第一维护人,是最有责任和权力去维护农民合法政治权利的。农村党组织要以积极落实中央的改革精神为出发点,助力农村政治改革,切实将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村社会各界群众的各项合法政治权利作为自己的价值遵循。首先,积极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积极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能力,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其次,大力维护农村基层民主自治,扩大农民的有序政治参与,确保实现民主选举都积极、民主决策都参与、民主监督都用心、民主管理都有份。最后,倡导建立农民专门的政治利益表达组织,并保障这些利益表达组织真正成为农民政治参与的代言人,切实可以发出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真实的利益诉求。

(二)以经济建设为主轴,奠定深厚物质基础

第一,立足一心为民。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建党,用短短28年的时间建立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越来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这么能?主要还是因为我们党在占有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村不断吸收农村社会各界智慧,凝聚起了磅礴力量,而广大农村各界之所以能够听党话、跟党走,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党一心为民。新时代,农村党组织更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紧跟党的方针,吃透国家政策,持续关注农民群众利益,时时维护农民群众利益。一方面,要多说给群众听,好的发展方案重在落实,落实能否顺利,关键看能否得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因此,要多与群众面对面,多些“泥土香”,做细宣传赢取群众信任;另一方面,要多做给群众看,坚持阳光规范地做好农村大小事物,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实实在在干实事,让群众信得过,赢得群众支持,广泛凝聚人心。

第二,坚持诚心富民。习近平曾说:“农村基层的同志,工作在第一线,条件也不好,一年到头操劳的很,很辛苦,很不容易……要原原本本把党的政策落实好,大家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一定要想方设法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农村党组织作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坚强战斗堡垒,把抓好党建同发展经济、强村富民有机结合,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一方面,要助推建立完善的经济工作机制、市场发展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大力发挥机制合力;另一方面,要科学谋划,积极探索多元模式,落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小农户向现代农业转型,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新期盼和新要求。

第三,实现“能人”引领。“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农村党组织要更新选拔观念,强化育人功能,完善能人机制,着力选拔出一大批能人型农村干部。首先,精选拔。积极放宽选人视野,大力完善选拔任用制度,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完善选拔过程的引导、监督和管理,尽量选出党性修养高、文化水平高、村民口碑高、带富能力高的“四高”能人。其次,重培养。坚持把党员培养成能人,把能人党员培养成党员干部,把能人村干部培养成村支书的思路,着力培养一批政治上靠得住、管理上有经验、带富能力强、工作有干劲的能人党员干部队伍。最后,强监督。利用监察派出机构、监察专员对农村“能人”可能存在的问题或出现的苗头进行监察,落实对基层小微权力的监督,打通监察全覆盖的“最后一公里”,保障“能人”要“能”更要“贤”。

(三)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增强凝聚力和自信心

第一,注重文化需求满足。针对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大杂居小聚居等国家民族状况,广大农村党组织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文化知识背景、不同年龄特征和业余爱好等情况,要发展有层次、有差别、有针对性的农村文化事业,从而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各种文化需求。

第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当前广大农村群众文化水平低、理论素养差、阶层分化严重、利益关系复杂等问题,一方面,要对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提高广大农村党员素质水准,提高拒腐防变能力,防止“苍蝇式”腐败,增强他们以身学法、以身说法、以身教法的说服力,发挥好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加大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新体系,赋予新活力,依托我们党强大的宣传网络,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把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农村各个角落,建立线上线下同心圆。

第三,增强文化自信心。农村党组织要通过群众组织力的发挥,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引领农村文化建设,重建农村文化自信心。首先,丰富文化形式,农村党组织积极带动农民探索多种多样的文艺形式,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内容,大力满足农民日益增多的文化需求。其次,提升文化质量,农村党组织既要根据农民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引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也要充分挖掘农村文化中原有的诚实守信、邻里互助、集体意识、礼尚往来等内容,唤起农村的文化活力。再次,加大资金投入,农村党组织要通过开源节流、多方筹措等多种方式方法,保障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到位,从而,加快农村硬件设施的建设,提升农民文化生活品质。最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农村党组织要大力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培养一批热爱农村的文化工作者,保障乡村文化服务高效开展,激发村民文化自觉,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以文化自觉成就文化自信。

(四)以制度建设为依托,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第一,完善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制度。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健全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积极活跃党内民主氛围,通过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不断提高村级民主自治工作。首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倡导求真务实,鼓励民主讨论,促使农村党组织严格按照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原则办事。其次,完善监督检查制度,坚持用制度官权、管事、管人,完善农村党组织自我监督、上级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三重监督机制,实现对农村党员干部监督的常态化,形成强大震慑,确保基层党组织积极履职尽责。最后,加强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党员干部违规追责情形,制定警示谈话、责令公开检讨等违规追责方式,倒逼农村党组织增强面对工作的严肃性,以及对农村工作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完善农村党组织廉政制度。习近平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要用一系列的制度和法规,形成制度与制度的无缝衔接,确保廉政建设落地开花。首先,要充分认识作风建设的急迫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加快完善党的作风制度建设,树立农村党组织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其次,完善农村党组织的考核体系,将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纳入农村党组织考核体系,形成党的廉政制度建设和经济建设齐抓共管的新常态。再次,完善从严管理农村党员干部的制度,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直面农村,他们工作作风的好坏直接决定党群关系的好坏,建立实施常态化基层党建督导巡查机制,要严禁用“带病人”,坚决贯彻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使农村党员干部既勤奋又廉洁,不仅干事而且干净。

第三,畅通农民诉求表达机制。农民诉求表达与否,是事关党的方针政策合理与否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更是与乡村振兴的大局紧密相关。首先,改革相关法律制度,使农民在利益表达上机会均等。目前我国保障农民权益的法律很多,但是农民权益受侵害后如何救济却鲜有涉及,也就是说,农民权利受限,无处诉苦,过激行为也就常有发生,因此要完善农民利益表达的法律法规,如《农民利益表达法》等,确保农民利益诉求表达的实现和表达机会均等的落实。其次,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渠道制度。如健全信访制度、涉农政策决策听证会制度、网络表达制度等,通过农民政治参与的提高,更广泛、更深入的体察民意,更全面、更精准的维护农民利益,守住公平正义的制度大闸。

第四,完善农村党员干部制度。一方面,把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关心关爱制度抓起来。近年来,农村坐班值班日趋常态化,但农村党员干部还有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党员干部的待遇,还不足以脱产。要切实解决好农村党员坐班和自身产业发展问题的矛盾,通过相关制度的健全及时关心党员干部待遇,特别是离职党员干部待遇问题,确保让农村党员干部不“白干”,从而激发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把农村党员干部的监督问责机制抓起来。要开门纳谏,公开收集群众诉求,让群众真实看得见,切实感受到干部的担当作为,对确实有问题的党员村干部,绝不姑息、绝不手软,及时调整和处理。最后,要把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制度抓起来。通过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村级党支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提高党员素质,促进农村党支部工作建设。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的战略决策,是针对我们党“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深沉的忧患意识、坚定的政治品格、巨大的担当勇气、深远的战略考量,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现实需求而讲的。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十六年关注并强调三农问题,乡村问题被党和国家提到了史无前例的重要战略高度。农村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工作的一线党组织,是农村发展领头羊,其群众组织力强弱事关党的乡村振兴战略成败,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抓手。因此,全党必须尽全力抓好农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建设!(注释及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