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理论阐释】王海军 潘剑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塑造与表达

上传时间:2024-03-12

摘要: 话语是思想的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系统表达中把握理论精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阐释中汲取思想养分,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主题承续中积累实践经验, 在“两个大局”呼吁更高水平话语塑造的客观要求中直面现实挑战,丰富“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话语内涵、拓宽“任务”“使命”的话语格局、推进“两个结合”的话语创造、贯通“文化自信”的话语脉络,在文化理论观点上实现重大创新和突破,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独具特色的话语表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塑造和表达彰显出明体达用的话语逻辑、生动鲜活的话语叙事、人民至上的话语立场和包容开放的话语视野,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表达;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重大项目“中共党史党建学知识体系建构研究”(23XNL009)的阶段性成果

正文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主旨鲜明、系统完备、逻辑严密、意蕴深邃的科学思想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表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创造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宣传思想文化话语,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提供了概念支持与语汇载体。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相关论述进行整理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塑造与表达生成的多维语境、发生的演化嬗变、凸显的鲜明特质、发挥的现实作用,从话语的视角透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发展机理、叙事特点与时代意义。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生成的多维语境

话语是人类通过语言符号进行沟通的互动媒介,承载着一定历史时期话语主体的认知活动和社会关系。话语的生成和塑造遵循内涵理论源流、映射集体文化、彰显时代特征、呼应实践诉求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系统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阐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主题承续、“两个大局”呼吁更高水平话语塑造的现实需要,从不同时空和场域形成文化建设的话语共振,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生成的多维依据。

(一) 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系统表达

马克思和恩格斯阐释文化思想的系统表达和修辞方式对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话语和叙事体系建构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指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修辞表达的借鉴与参照,更不能脱离这种叙事手段背后意识形态的逻辑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他提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系统表达蕴含着深刻的理论精髓,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生成的重要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化的相关阐释突出强调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实践性与阶级性、民族性与世界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话语依据和理论源泉。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文化观念的上层建筑本质和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一般建设规律。他们认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根本观点,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理论依据;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文化的实践属性和阶级特征。他们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尖锐批判资产阶级的财富增长和文化繁荣建立在对无产阶级的劳动剥削之上,并呼吁无产者必须具有“理论感”,重视培养本阶级的文化和思想理论。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极端重要”,并提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再次,马克思和恩格斯还看到了不同文化的民族性特质和文化发展的世界性趋势。随着劳动生产的不断扩张,“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人类社会必然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根据这一观点,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新的文化使命”,要求繁荣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新的选择方案。

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是文化话语的理论内核,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修辞表达中,尽管其在不同年代和国度呈现出具体的话语样态,但具有超越时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生成从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系统表达中汲取理论伟力,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所强调的关于文化本质、文化特性与文化建设规律等一般观点,又创造性地提出发挥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文化发展新要求,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话语体系,开辟了中国共产党文化话语塑造和表达的新境界。

(二) 历史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阐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塑造和民族语法为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话语和叙事体系建构提供了根脉和源头的内生依据。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汲取思想智慧,从浩如烟海的民族语库中提炼叙事方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内核和话语表达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内核,以及叙述思想价值所运用的表达范式,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生成的深厚历史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呈现出融通、发展和包容的性格与特质,深刻影响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内核与叙事逻辑。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通达,不仅聚合各民族精神风貌汇纳诸子百家思想,更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高度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为政以德”“民惟邦本”等倡导仁政爱民的治国之道、“仁义” “礼义”等标定社会价值共识的道德准则,也包括“许人一物,千金不移”等约束个人行为规范的族规家训。关于理想国家、社会和人格层面的价值追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华文化所提倡的“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等思想也蕴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精髓。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第二个结合”的内在依据;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的自我发展特质。譬如从“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到“三纲五常”,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在历史变迁中经历了不同样态的嬗变发展,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中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面貌。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连贯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特质的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并要求“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再次,中国人自古深谙“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道理,习惯以美美与共的胸怀悦纳不同于自身的事物,并善于汲取其他文化的养分。正因为具有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中华民族始终秉持“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理念,以虚怀若空的姿态与其他民族和合共生、守望相助。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要求创新对外宣传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呼吁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这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聚焦的重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塑造和叙事表达是中华文明内涵特性的语言承载,对其话语叙事的吸纳和化用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写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生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阐释中吸收思想养分,在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特质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概括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提出“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判断,并要求在新起点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塑造注入了精神气韵,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概念与语料被广泛用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阐发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

(三) 实践场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主题承续

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系统表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阐释为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魂”与“根”的支持与涵养,但思想和理论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话语塑造也不能脱离现实的场域。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关于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内涵不断拓展、理论不断丰富、表达不断创新,始终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明为己任,造出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和现实关切的文化思想理论与话语体系,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生成提供了丰富实践经验。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规律、战略的认识与思考,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连贯主题与历史语境。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应当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积极倡导“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并号召文艺工作者“广泛地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工作,使人民的文艺运动大大发展起来”,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邓小平认为“所谓超政治的文化是不存在的”,因此文化建设必须高举社会主义旗帜。他提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江泽民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他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推向新的高度。胡锦涛提出:“要用时代的要求来审视宣传思想工作,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宣传思想工作,以改革的精神来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十分重视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发展和创新互联网宣传工作等任务,依据新的时代特征丰富和发展了文化建设理论。在承续和汲取前人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丰富和拓宽了文化发展方向问题,要求“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总结和深化了文化发展规律问题,要求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补充和完善了文化发展战略问题,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等具体要求。

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不同时代要求,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道路和方案进行一以贯之的探索与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理论体系,塑造和创新中国共产党文化话语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生成从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主题承续中积累历史经验,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和提供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是对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的塑造和表达是对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文化思想话语的拓展和深化。

(四) 时代要求:“两个大局”呼吁更高水平话语塑造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为凝聚民族复兴思想伟力的重要战略任务;各国间文化差异导致的话语权争夺成为当今世界不可回避的突出问题。如何做好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与内源支持,在各国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新的职责使命,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生成的客观现实要求。从国内局势来看,文化强国建设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一方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文化繁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影响党的前途命运、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增进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日益突出,亟待在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科学的文化思想理论需要依托系统的文化话语体系实现表达和传播,完备的文化建设方案需要通过具体的叙事手段进行推广和部署,文化思想的话语塑造和表达是文化建设不能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科技与信息的疾速发展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和传播载体,也致使西方国家的文化输出和意识形态渗透愈演愈烈,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不断创新话语表达和叙事策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主动争夺话语高地,提升话语感染力说服力,积极回应内部争议和外部质疑。

从国际局势来看,文化对话是面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议题。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但国际话语权“西强东弱”的状况仍然存在。文化是意识形态的底色,一个国家的话语体系无不体现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话语权建设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国际社会的复杂格局要求以更高水平的话语表达阐释中华文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以更生动的叙事手段展示中国的大国形象,以更完善的话语体系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呼吁更科学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理论和更系统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塑造与表达的实践需要。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塑造的内在逻辑

话语是动态的系统,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思想理论的演进呈现出更加多元立体的样态。作为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随着时代变化和实践深入而不断丰富发展,话语体系也随之发生演变和更迭。通过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表达的内容嬗变进行梳理分析,能够深刻把握其背后思维的发展与理论的创新。

(一) 丰富“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话语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话语内涵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文化工作内涵、地位与作用的时代性总结和发展性认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展开。在 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认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023 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提到“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他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这一表述中,更加突显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这不仅是话语表达的结构性嬗变,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十年的历史变革和伟大实践中对文化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化的语料印证。

首先,这一话语更替丰富了文化工作的内涵外延。从强调意识形态工作对于维护思想统一、凝聚奋斗共识的极端重要性,到对新闻舆论工作、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相关领域作出指示部署,再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工作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不断深化。文化工作成为统合意识形态工作与宣传思想工作、兼容文化思想理论创新与文化建设实践发展的复合性概念。其次,这一话语更替提升了文化工作的战略高度。新时代国内国际复杂形势下出现的文化迷失、文明冲突、话语博弈、意识形态斗争是空前激烈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汲取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交往交融中不断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中不断扩大中国话语权,是文化工作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因此文化工作具有“极端重要”的战略地位。再次,这一话语更替明确了文化工作的意义作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极端重要,只有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化建设的党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对于筑牢国家安全防线极端重要,只有不断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坚定文化自信,积极争夺话语权,才能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维护好国家安全;对于培育各族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共识极端重要,面对各种机遇挑战,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团结奋斗、凝聚力量。

(二) 拓宽“使命”“任务”的话语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任务”“使命”话语格局的拓展和深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文化工作任务与使命的系统性把握和全局性谋划,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宏观要求和实践目标。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作出说明: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应“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使命” “任务”形成更加系统的思考。在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使命”“任务”进行了更完整的阐述:“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首要政治任务”和“新的文化使命”成为最新的概念表述,这不仅是对文化工作“任务” “使命”语义的拓展和深化,更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目标要求的系统性思考。

第一,“首要政治任务”提高了理论教育的战略格局。“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成为“首要政治任务”,既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对理论宣传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强调了思想和理论指导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首要政治地位,也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创新理论的高度自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通的智慧结晶的高度自信,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文化思想理论成果的高度自信。

第二,“新的文化使命”拓展了文化建设的宏观目标。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全新的叙事逻辑中“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作为具体的“使命任务”,融入“新的文化使命”更为周延和宏观的论述里。推动文化繁荣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条件,又与建设文化强国一道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基础和前提,“新的文化使命”要求实现文化的繁荣强盛和文明的现代性跃升,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创造人类文明的中国形态,这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任务使命,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第三,文化工作“任务”“使命”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也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指导。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行稳致远的底气,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生生不息的源泉,守正创新是赓续传统谱写新章的奥义。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蕴含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是新时代完成文化工作新的“任务”“使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路径。

(三) 推进“两个结合”的话语创造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两个结合”相关话语的创造和表达,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融通的理论特质和创新机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理论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总结出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内源密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和实践意义做出了具体阐述,进一步完善了“两个结合”的话语创造。在2023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话语诠释,体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理论的一脉相承和基于新时代实践要求的发展创新。

首先,这种继承和创新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中。在系统把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概括提出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并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基础。“结合”源于彼此特性的高度契合,这种深层的联结使马克思主义以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的崭新样态,也使中华文明为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了持续活跃的生长点,二者相互成就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其次,这种继承和创新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贯坚持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属性是社会主义,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根本遵循,而其特质是中国特色,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的实践创造。“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路径。坚持“两个结合”,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中国具体实际的现实根据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再次,这种继承和创新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文化主体性创造中。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强调培育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要求以强烈的责任担当自主回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精髓是什么、如何继承和发展、由谁继承和发展、最终服务谁等一系列问题,积极推进“第二个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充分发挥对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论创造和制度设计的滋养和启迪作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内涵支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这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实践写照。

(四) 贯通“文化自信”的话语脉络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化自信”的话语创造和表达,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内源动力,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线索。作为完成“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条件,推动实现“两个结合”的前提,落实文化“任务” “使命”的要求,“文化自信”是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机体脉络和逻辑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 2016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拓展和补充:“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化自信”的话语叙事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来、在哪里、到哪去的历史逻辑,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价值基础和精神源泉。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化自信”的话语表达阐释了文化自信从何而来的问题。“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格物究理的思维方法、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绵延不辍的厚重积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继承和开掘的历史富矿,其中蓄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藏着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凝结着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化自信”的话语表达阐释了文化自信为何重要的问题。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一方面,文化自信是贯穿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更基础、更深厚、更持久、更广泛的自信,为其他三个自信提供了动力来源和内生根基;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亟待创造新范畴新概念新表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扩大国际话语权。文化自信是我们行稳致远的前提和基础,是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核与关键,是话语创新的源泉和根本。再次,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化自信”的话语表达阐释了文化自信如何坚定的问题。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性的根本表现,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充分发挥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然继承者,坚持从中华文明中探寻治国理政的历史智慧,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断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新的生命体,秉持开放包容的胸怀开展文明的交流与对话,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先进成果,以更高水平的文化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在充分发挥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表达的鲜明特质

话语所呈现出的个性特征与话语主体的文化背景、政治立场、视野格局密不可分。作为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理论和话语创造的最新成就,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体系彰显出明体达用的基本逻辑、生动鲜活的叙事风格、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包容开放的全局视野,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 明体达用的话语逻辑

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源自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体”和“用”本身是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体”是本体,“用”指实践这八个字旨在将经义与治事有机结合,阐明了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重大意义,这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展开所遵循的基本逻辑。

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展开明察文化之“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系列论述厘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发展了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工作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价值意蕴等科学文化思想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使命” “任务” “两个结合” “文化自信”等问题的话语表达就是对于文化之“体”的系统阐释。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展开通达文化之“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用“九个坚持”高度概括了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明确了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七个着力”的具体要求,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对新闻舆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联网安全工作等一系列相关领域作出部署要求,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阐释紧密围绕文化思想理论的发展和文化建设实践的部署展开,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体用贯通的话语逻辑。以科学的文化思想理论指导形成完备的文化建设方案,又以系统的文化建设实践推动文化思想理论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所阐发的理论和方法是新时代文化思想和文化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既体现了本体论、认识论高度上的整体观照,又彰显出实践论、方法论上的具体指导。理论与实践不可分割、相互贯通,使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不断丰富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二) 生动鲜活的话语叙事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系统阐述和表达,无不彰显出其博古通今的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情怀、高超的语言艺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叙事生动鲜活,话语塑造引人入胜,具有强大的文化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

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叙事擅用形式多样的说明方法。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常引用传统俗语、古代诗词来论证其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承认和尊重各民族文明成果,不能“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他借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呼吁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常运用比较法来说明深刻道理。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他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西方新闻观做了比较,要求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认清西方“新闻自由”的本质,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他要求通过对中西方民主、经济体制等比较,帮助学生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第三,习近平总书记常通过举例子来阐述文化思想。在谈到文明互鉴时,他以丝绸之路开辟、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等事例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文化交流;在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创作反映人民需要的文艺作品时,他以«木兰诗»«吉尔迦美什»«神曲»等中外名篇举例。

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叙事巧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常用比喻修辞讲道理。在劝诫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他提道:“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在要求新闻媒体平衡把握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的关系时,他批评一些领导干部“遇到敏感复杂事件,习惯于采取‘捂被子’的做法”,生动的比喻蕴含深刻的道理,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化工作的论述常常出现排比修辞,在阐释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时。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要求文艺工作者“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话语塑造一气呵成。

再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叙事惯用通俗易懂的叙事策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做好文化工作:“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取得‘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提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鼓励高校学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推进文化事业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表达以平实的叙事风格和朴素的叙事手段,形成独具风格的话语体系,对于指导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三) 人民至上的话语立场

人民,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然主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话语是思想和理论的载体,反映话语主体的价值和立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发表重要讲话,展现出至深至厚的人民情怀。统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塑造和表达,可见人民至上的话语立场体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认识论层面,发挥统合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辩证地阐释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关系,要求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宣传思想战线自觉承担使命任务,“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阐明了宣传思想工作教育人民、团结人民、以民为本的根本宗旨与原则。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将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围绕人民布局新时代文化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次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高屋建瓴地提出文化思想工作的目标任务,始终将人民至上作为开展一切文化工作的首要条件和根本前提。

另一方面,人民至上的话语立场体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方法论层面,对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各项工作提供价值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要求文艺工作者始终心系人民,创造人民满意的文艺作品;在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人民性,新闻舆论工作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将坚持人民性作为新闻工作发展的根本动力;在2016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网络空间建设要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是说做人的工作。”以人民为中心、为根基、为源泉,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要求。从宏观的文化理论指导,到具体的文化工作实践,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塑造和表达的根本立场和鲜明特质。

(四) 包容开放的话语视野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中华文明以包容性为突出特性。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工作在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指导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发展中继承了包容开放的精神品格,根据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变化不断自我革新。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其话语塑造与表达也体现出开放包容的全局性视野。

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不断自我衍化和发展,其话语体系也彰显出博众家之长、贯东西之要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根本指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深厚滋养,立足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文化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生动范本。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体系从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系统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阐释、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话语创造中吸收思想智慧和话语精髓,在实践中不断推进自身话语系统的丰富和发展。

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不断推进文明的交流互鉴,其相关论述体现出显著的包容胸怀和开放视野。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格外强调对于人类文明成果的学习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进行题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演讲,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发展思想传播至全球,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具体论述中,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是发展中华文明、繁荣世界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阐释的高频语汇。

再次,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开放包容的状态不断致力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颠覆传统文明发展范式的创新表达具有重要的话语价值。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话语体系中,中华文明应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实现自身发展,立足全人类共同价值,吸收其他文明有益成果,超越资本主义文明样态,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文明复兴新模式。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中国共产党面向全人类提出了文明建设新方案,也重塑了文明发展的概念表达模式和语言生成系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重大突破。

四、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塑造的当代价值

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话语及话语体系的根本意义在于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对于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在理论层面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不仅深化和拓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也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所承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和实践要求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指南,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涵养了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成果。

其次,在实践层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话语是传递意识形态的介质,话语塑造的直接目的是使思想和理论通过人类的言语交往获得传播和继承。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人民群众理解和认同党的文化创新理论提供了话语的桥梁和纽带,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各种形式入脑入心,从顶层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由政治术语转变为日常俗语,在文化建设中发挥凝聚人民共识的重要作用。

再次,在现实层面助力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话语权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的发展达到新的高度,意味着文化话语权建设在中国共产党话语权建设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强国思想的具体表达,旨在建立一套理论完备、体系健全、方法科学的文化建设方案和话语建设系统,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推进话语权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

作者王海军,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

潘剑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24年第69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