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为何“双循环”?跟谁循环?循环什么? “双循环”开创“主场全球化”》,《北京日报》

上传时间:2020-12-07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然而,许多人对中国现在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误解。有人认为它是应对特朗普脱钩的应景之举,有人认为中国将走向封闭,倒退到上个世纪的独立自主阶段,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为何“双循环”

为何“双循环”?跟谁循环?循环什么?如何循环?要回答好这些基本问题,就要从三个维度来看“双循环”:

第一个维度,是中国改革开放自身的逻辑维度。改革开放后我们逐渐融入国际大市场。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三个软肋,一是经济增长的潜力开始下降,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二是中国核心技术依附于美国,出现“卡脖子”现象,创新遇到了瓶颈,要培育国内大市场,实现一体化,通过市场叠加,实现创新。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不能受制于人,要靠开放条件下的独立自主的创新。三是中国的财政和货币主权受到美元霸权制约。此外,改革开放的思路是通过开放倒逼改革,在美国发动对华贸易战以及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的当下也难以为继,必须赋予改革新使命(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开放新要求(通过国内高质量开放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顺应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

第二个维度,是大国崛起的维度。“双循环”体现了世界上主要经济体发展壮大的客观规律。一个世界级的大国的崛起最终不可能是把经济市场依赖于外部,美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中国经济发展也要转向内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中国从这个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生产国——世界工厂到最大的消费市场转变,把现在4亿中等收入群体变成2035年的8亿,这是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要以消费、内需、创新驱动,从要素投入到制度性创新转变,这是一个发展规律,也符合生物学的异地物种生存原理。

第三个维度,是全球化本身的逻辑维度,即时代维度。《礼记》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物进化论也强调最强大的物种不一定能够生存下来,只有适应新的时代变化的物种才能够生存下来。理解“双循环”的时代维度,就是全球化从顺风顺水时期到了现在逆风逆水时期,所以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从参与到引领经济全球化的思路转变。

跟谁循环,循环什么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指出,中国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预计未来10年累计商品进口额有望超过22万亿美元。中国将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信念,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将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他此前指出:“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

“双循环”和“一带一路”、中国高水平改革开放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都是对冲中心-外围全球化风险的。“双循环”的关键词有两方面:国内和循环,国内大循环为主是在更高层次改革开放中实现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表明中国超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大市场的思维,开创“主场全球化”。

跟谁循环呢?全球金融危机造成全球化到了全球区域化、地方化阶段,所以中国首先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成员国尤其是邻居东盟、日韩循环,东盟现在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都是我们重要的循环对象。

循环什么?原来我们循环的主要是货物,现在更多的是服务,是数字经济、电子商务。

循环的方式是双向的,应该是内外联动。国内循环带动国际循环,国际循环又深化国内循环,双方相互开放,相互促进,将为中国经济和世界

经济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双循环”带来的新机遇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开放的、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这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双循环”给欧洲等主要经济合作伙伴跟中国的合作带来重要的新机遇,最起码有三个:

第一个是数字化的转型机遇。中国有9.4亿网民,欧洲有标准优势,要加强创新合作,比如华为与阿姆斯特丹大学合作搞欧洲版搜索引擎。中欧数字伙伴可在电子商务、WTO数字贸易、全球数据安全机制建设等领域合作。

第二个是绿色复苏机遇。中国提出到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更多是从生产方式减排;而欧盟提出的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主要从生活方式上实现,聚焦居住-交通节能减排。中欧合作为世界各国提供生产-生活方式的全方位选择。

第三个是服务贸易伙伴。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达成会为中国高质量的发展、世界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商务部在第三届进博会上发布的《中国服务进口报告(2020)》显示,未来五年,中国服务进口规模累计有望达2.5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将超过10%。欧洲服务业发达,与中国合作潜力巨大。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