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昭,《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上传时间:2022-09-22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党领导人民发挥历史主动精神,践行“两个结合”,通过艰辛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伟大创造。现代化多模式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成立的前提。客观特殊国情、主观积极探索、发展巨大成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终以形成的条件。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表现出一系列鲜明特征,具有巨大的世界影响。新时代新征程将进一步深化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征程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中的重大论断。全面理解这一论断,需要对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的重要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特在何处?新征程上如何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一、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
“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本身就隐含着“他国式现代化”的存在。“中国式现代化”与“他国式现代化”的平行、并列,则意味着世界上的现代化不是单一模式,而是多模式的。逻辑上,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模式现代化,那么就不存在中国式现代化;只有世界现代化存在多种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才可能成立。关于世界现代化的模式,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这两个“不”鲜明地表明了中国立场。
世界现代化的多模式论,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于唯物辩证法看世界现代化,第一,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生产力推动每一个社会都要朝着现代化发展、经历现代化阶段;第二,实现现代化不限于一条道路,不同国家道路有所不同,这正如“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采取何种模式的现代化道路,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等各方面有着内在关系。
世界现代化的多模式论,契合世界现代化实践。现代化实质上也是一种文明模式。从历史看,世界文明是多线发展的。古代就存在多种文明,各种文明发展道路各不相同。从当下看,世界文明依然是多样化的,姹紫嫣红、百花齐放。多线条的文明路线,多中心的文明发展,与现代化多模式是一致的。历史和现实表明,条条大路通罗马,各国都要实现现代化,而现代化进程不可能一模一样、不可能一成不变。
世界现代化的单一模式论,理论上是不成立的。单一模式论在认识上是机械的单线条的。它认为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进化是单线进化的,由于欧洲民族发展较快,处于进化阶段上的最高阶段,世界上所有处于低、中级阶段的民族,都将沿着西欧民族所走过的道路向前发展。在现代化上,就是其他国家都要按照西方模式走现代化道路。由此来看,单一模式论、单线进化论与“欧洲中心论”“西方中心论”是贯通的。这个论点在历史上站不住脚,在政治上更遭到发展中国家的驳斥。
世界现代化的单一模式论,实践上是失败的。现代化是当代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这似乎是普遍共识,但现代化有无目标之异、道路之别,则一直争论不休。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现代化单一模式是否行得通,要看看当今遍及世界各地的现代化实践结果。从20世纪开始,不少发展中国家由于各种原因照搬了西方现代化模式,成功者寥寥。有的不仅没有实现现代化,反而失去发展自主性,落入了发展陷阱。实践表明,各种国家以一种模式推进现代化,此路不通。
世界上的现代化国家,有代表性的主要包括:西欧的英国、法国、德国,北欧的瑞典,东欧的俄国,北美的美国、加拿大,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这些国家比较有代表性、比较有影响力,它们之间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差别,或浓或淡都带有一定的特色,可以称之为以单个国家命名的模式,或以某一类国家命名的模式。比如瑞典,既可以称之为瑞典模式,也是斯堪的纳维亚模式的代表。
对现代化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多种模式分类。比如从历史分,有不同年代的现代化,19世纪的现代化、20世纪的现代化、21世纪的现代化,先发现代化、后发现代化。比如从技术分,有经典现代化,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有新型现代化,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而发展中国家往往既要实现工业化,又要追赶信息化。比如从自主性分,有内生主导型现代化、外向依附型现代化。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是内生主导型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很多是外向依附型现代化,它们是被迫纳入世界体系、被动卷入世界现代化潮流。20世纪中后期一些学者用“中心-外围”理论分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外围”国家为“中心”国家所支配,依附地位决定其难以实现真正独立的现代化。
现代化模式分类中,更具有本质性的分类是社会制度分类:资本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上现代化首先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走上现代化道路。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些相对落后的还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它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去完成现代化任务。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代化,也是一种更高社会形态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这种以国家命名的现代化,是一种综合性模式,具有丰富的内涵,要从现代化各种坐标中厘定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在制度维度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同于世界上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起步,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是一种后发的现代化。但中国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不同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不是依附性现代化。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上具有独创性,这也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重要之处。
二、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形成
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可能要变为现实,既需要客观条件,也需要主观努力。现代化多模式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可能,而中国式现代化能否最终形成、特色是否鲜明,则要深入分析中国的独有国情和中国共产党的自觉努力。
中国独特国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基础。国情指国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包括许多方面。与现代化关联的有三个重要方面。一是历史国情。现代化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因应现代发展而不断革新。尽管传统与现代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延展,但两者之间确有内在的传承,现代中不能没有传统的基因。总体说来,一个国家历史传统越深厚、越丰富,现代化也就越特殊、越多彩。中华民族“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有着绵延不绝的文明脉络,有着独特的价值诉求,有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等等。这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不同,与美国这样只有短暂历史的国家更不同。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根基。二是自然国情。中国是世界上幅员最为广大的国家之一,自然地理环境复杂独特。世界上许多国家只有中国省一级甚至更小的规模,以及在地理上是单一的平原国家、岛国或半岛国家,乃至很小的城市国家。超大国家现代化是巨大的量变,而量变之中包含着质变。中国这样世界上地理环境最为复杂、人口最为众多的国家实现现代化,既是前所未有的,也不能不是独特的。三是发展国情。近代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且发展很不平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样的基础上起步,“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当然,中国的发展国情也是不断发展的,中国现代化分阶段逐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了新的台阶。
中国共产党的自觉努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观前提。独特的现代化模式不可能自发形成,都是基于客观实际进行主观努力、主动形塑的结果。中国共产党的这种主观努力可从两个层面看。一是坚持走自己的路。这是指独立自主走革命、建设道路。“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实践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独立自主的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指引。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比中国式现代化层次更高的范畴。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然也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邓小平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现代化是发展问题,“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要想发展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不断奋斗、持续探索出来的。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提出包括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目标;1964年提出了更为规范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一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1979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邓小平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现代化成了历次党代会的主题词并且内涵日益丰富:诸如党的十三大“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七大“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三位一体”发展到“五位一体”。这一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中创造了世界奇迹,形成了充满新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式现代化基本成型。
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制度体系日趋完善,物质基础更为坚实,党和人民对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更加自信。
一方面,在认识上更加深刻、更加自觉。这主要包括:明确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命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并将之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之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推进“新四化”同步实现,即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以上基础上,明确使用“中国式现代化”概念,从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到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到新近的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都明确使用并更加重视“中国式现代化”,其已成为理论和实践的重点、热点、增长点。
另一方面,在实践上取得了推进现代化的历史性成就。评价一种现代化模式,不仅看理论认识,更要看发展事实。如果没有取得发展成就,没有进入现代化阶段,哪怕最好的理念和设想,都不能称之为好的现代化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习近平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挥历史主动精神,践行“两个结合”,通过艰辛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伟大创造,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和历史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识不断深入、战略不断成熟、实践不断丰富。正是在这种认识与实践、理论与现实的循环往复、交相作用中,我们创造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三、中国式现代化特在何处
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对自身而言,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本质对他物而言,则是最具有区分度的属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多维度的,而社会主义是其制度属性。第一,从历史上看,世界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但“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两种最为典型、区别最大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与过去的现代化、与当今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最重要的区别,就是社会主义制度性质。对中国而言,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是彼此不可分割的。西方各国现代化之间,有时间先后的差别,还有其他方面的各种差别,但这些差别都是在基本制度相同之下的具体差别,大同而小异。第二,从逻辑上看,“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这段著名论断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先,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后,而中国式现代化指向人类文明形态,人类文明形态最重要的是制度形态。第三,从层次上看,现代化诸多其他方面特征,都与社会主义性质、中国国情紧密关联,在一定意义上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和展开。比如,现代化在“五位一体”各方面的情况、与“五位一体”之间的关系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具体体现。
中国式现代化自一提出就重视社会主义性质。邓小平指出,“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在新近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郑重指出:“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个论断鲜明地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在当今两条道路、两种制度并存且竞争之际,如果不重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仅仅将现代化作为一种简单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水平,这种认识不仅不全面,而且不正确。
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突出在政治方面。现代化看起来主要是发展指标,以经济为核心,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社会制度的标识,必须而且首先要从政治上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习近平在新近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论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强调党的领导,是“十个明确”的第一条。党的领导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过去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未来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须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拥有远见卓识和坚强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心骨。二是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现代化。“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晶,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一系列重要特征。习近平指出,“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这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国情。比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资本牟利逻辑下的现代化,必然是两极分化,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没有解决、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是其内在固有矛盾所决定的,是制度的死结。中国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基础。又如,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和体现。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两个文明不协调,是资本逻辑的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反映。还如,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可持续的整体的现代化。资本逻辑下,大自然如同所有生产要素一样,无非就是牟利的工具。至于走和平发展道路,社会主义从本质上坚持和平、和睦、和谐。西方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充满着殖民、暴力和掠夺,血迹斑斑、劣迹累累。乃至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须知人口问题一直是困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难题。在现代化的历史上,英国开启现代化时人口是千万级,美国领跑现代化时人口是上亿级,而中国现代化是史无前例的十亿级。中国式现代化中,坚持以人为本比较妥善地处理了这个复杂的问题,把巨大的人口规模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资源。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巨大的世界意义。第一,这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摒弃和超越。习近平指出,中国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神话,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固有弊端,展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光明前景。第二,这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巨大的启示和鼓舞。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开辟了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崭新道路。在世界历史逻辑中,如果说西方现代化设置了固定答案的“单选题”,那么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现代化的“多选题”,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走向现代化。第三,改变了世界现代化的版图。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三十个、人口不超过十亿。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其影响将是世界性的,改写了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四、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拓展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完成时,又是进行时。作为完成时,我们开辟了一条道路,形成了基本理论,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臻成熟,中国式现代化也日趋完善。作为进行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走过了前半段,行百里者半九十,后面还有很艰巨的任务。中国发展水平距离世界最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距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有不少的困难需要克服、难题需要破解、风险需要应对。
中国式现代化正处于关键时期。现代化是一个分为不同阶段的过程。华尔特·罗斯托有现代化“六阶段”说,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向成熟推进、大众化高消费、追求生活质量等;霍利斯·钱纳里有工业化“五阶段”说,即经济现代化的前工业化、工业化前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以及后工业化等。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始终是分阶段推进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有“温饱”“小康”“基本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进入新时代,我们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中国推动现代化的一条重要经验,是用中长期规划推动现代化循序渐进发展。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党的二十大要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重点部署未来5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要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比如共同富裕问题,“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我们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又如国家治理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治理体系的完善、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也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标志,必须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国式现代化要继续拓展。现代化是一个永续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次性能完成的,而要在不断认识、反复实践、探索创新之后才能完善。中国共产党探索走向现代化的成功之路并不平坦,走过一些弯路,遭遇过一些困难和挫折,但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这尤其要攻克一些关涉全局的重大难题。比如现代化中的风险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是“串联式”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依序发展,前后用了二百多年时间。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并联式”的,赶超之中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时空压缩的“并联式”现代化,包含着复杂的矛盾。我们要统筹发展与安全,树立底线思维,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比如现代化中的动力问题。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位置,我们必须立足于创新发展,通过全方位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抢占现代化前沿制高点。比如现代化的协调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推进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和“强国”从宽度和高度上对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必将而且不能不遇到很多新问题。这些现代化发展更高阶段的问题,不仅是中国的新问题,也是全世界国家面临的新问题,因此更需要探索,也是更为艰难的探索。其成功探索的意义将更为重大,不仅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更加完善,也为全世界发展提供引领。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研究”(21@ZD001)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