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阐释】王海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建构范式的多维探究———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文本分析
上传时间:2024-02-27
1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话语塑造;话语叙事;话语体系
2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既是一部内涵丰富、逻辑缜密、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要理论文献,又是一部续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科学行动纲领。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为让世界读懂中国的重要文本和话语呈现,其话语表达清新质朴,用鲜活话语生动讲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故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宏伟战略目标。话语是理论的载体,报告是由具有系列浓厚时代气息的新概念新语汇构成的科学理论话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极具典范意义的话语创新和理论创造。推进科学性、民族性和时代性话语体系塑造,是党的理论话语创新的重要使命,应在学理研究和传播实践中不断推进。
3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重大项目 “中共党史党建学知识体系建构研究”(项目号:23XNL009)的阶段性成果
4 正文
党代会是党的历史发展的重大节点,党的二十大作为党的历史发展一个重要里程碑,将对党领导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重要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篇蕴含时代精华和凝聚全党智慧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其鲜活理论话语贯古穿今,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话语是理论的载体,话语创新是推动理论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话语体系在阐释和回答 “中国之问”的同时,也深刻回答了“世界之问”,形成推动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的新话语。话语创新是政党理论自信的重要标志,本文将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文本话语展开系统研究,分析其话语生成语境,阐释其话语叙事的核心内容和话语建构的逻辑理路等,以期为学界深化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研究、构建具有中国范式、中国气派的政治话语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建构的逻辑语境
话语依据是话语体系生成的重要前提,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生成基于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思想资源的深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体系的固本培元、讲好中国故事的客观要求和消除西方国家话语误读的现实需要。
(一)话语源流:丰富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思想资源的深厚滋养
理论话语的生成有其深厚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话语塑造的重要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是为世界无产阶级服务的话语体系,它基于世界无产者立场,倡导让“理论说服人”,将深刻革命理论和丰富话语表达相结合,系统阐发全世界无产者的革命利益诉求。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是人民的话语,号召以实现全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话语表达上注重将理论话语与大众话语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又是实践的话语,重视话语对实践的指导,注重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的革命行动,倡导无产阶级政党做革命话语体系的积极建构者。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源于无产阶级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创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术语。理论话语具有传承性,马克思主义在各国民族化进程中不断产生新的理论话语,进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指导建构最新理论话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批判性继承和原创性发展,以一种创新性思维成功创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展现的话语体系与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一脉相传,是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整体性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和党崭新的价值追求。
(二)话语底蕴:鲜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体系的固本培元
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建构固本培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积淀形成了丰厚渊博的话语体系,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了珍贵历史资源,增强了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话语活力和吸引力。中国共产党重视学习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化传统文化话语资源为话语创新的源头活水,提炼传统文化合理内核并进行话语创新,形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崭新的话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体系蕴含着治国理政的管理智慧和 “求真”与 “致用”相统一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建构的 “根”与 “魂”。在古代所形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惠民富民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以及德法兼治的治国思想等,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丰厚思想滋养,奠定了深厚话语底色。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汲取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理念,由这些珍贵文化遗产构成的丰富话语体系为建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理论话语提供了重要学理依据和强劲原初动力。
(三)话语旨归:讲好中国故事和加强话语国际传播的必然选择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强有力的话语表达。当前中国不断扩大的对外交往,将推动世界从 “西方话语时代”走向 “东方话语时代”。面对西方话语的强势影响,中国话语还不能够很好地向世界表达 “中国之治”的进步性和正当性,需要积极建构既能充分阐述自身发展道路、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全球治理的话语体系,以自己的科学话语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建构话语体系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自身话语影响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建构形式活泼的具有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有助于向国内外传递中国共产党最新理论成果及其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政策主张,从而更好地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使世界真正了解中国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因此,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要破解自身话语存在的问题,必须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坚定话语自信,在国际社会勇于发声,向世界昭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选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优越性。
(四)话语挑战:消除 “他者”政治偏见和话语误读的客观需要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生成与建构是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当前我们依然处于马克思所讲的 “世界市场” 的全球化时代,该时代不同文明的共存共荣决定了话语表达的多元化。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概念、理论范畴、话语表述等充斥着国际社会,长期占据话语裁判权,控制着国际话语议题,形成了高度垄断的国际话语格局。在国际舆论场,“被动”只能 “挨骂”。国际社会不能任凭发达国家主导话语权,广大发展中国家也需要拥有表达自身发展道路和全球治理主张的话语权。要让我国的综合国力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必须增强话语意识,加强国际话语传播。要优化主流话语空间,用中国话语 “自塑”真实的中国,通过积极打造中国原创话语范式打破当前的单元国际话语格局,抵制话语霸权侵蚀,增强中国自身话语的解释力和影响力,推进国际社会话语权的公平公正。党的二十大为西方了解更为真实的中国提供了丰富语料,有力推动了中国共产党话语的国际建构。
二、核心话语的书写: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六重话语向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话语体系的建构折射出 “中国之治”的路径遵循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愿景,其核心话语叙事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主题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性发展
作为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的集中展现,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话语主线,有效塑造了国家的崭新活力形象,体现了彰显时代特色的主题话语。一方面,主题话语切入角度独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党代会报告的主题话语经历复杂变化,党的十二大至党的十四大以“中心任务”“大会的使命”和 “任务”的话语形式呈现主题话语。从党的十五大报告开始,党代会都有鲜明 “主题”,即都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任务进行话语建构,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以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切入,主题话语鲜明。另一方面,主题话语涵盖目标全面。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话语既涵盖了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阶段性目标,又涵盖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性目标。
要从主题话语的逻辑发展视角科学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性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话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历史逻辑演变构成了完整的理论逻辑呈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深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相同时代课题,都是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进行的理论探索。主题话语贯通于党的理论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话语蕴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大建设”的总体性发展。“五大建设”涉及不同领域,各自具有自身发展规律,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 “一体”。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要内容与 “五位一体”高度对应,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诸多领域,是一个完整的理论话语体系。
(二)理论话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科学思想理论源于伟大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党的二十大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在对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进行系统理论概括和提升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逻辑架构严密、内容系统完整,系统回答了关乎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 “向何处去”的历史向度问题,既是对时代之问的科学回应,也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践行实践探索,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课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特质。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执政面临 “四大危险”“四大考验”等众多风险挑战。鲜明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本源,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贯穿其中,这是建设现代化强国必须遵循的重要方法论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鲜明问题导向和强烈问题意识相结合,成为推动理论话语创新的起始点和动力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回答和解决 “三大规律”过程中,冲破 “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对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进行辩证分析和准确思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而成为 “时代精神的精华”。党的二十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精准话语建构,集中体现在六个方面的 “必须坚持”,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发展的根本准则。
(三)目标话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党的二十大所蕴含的目标话语,集中体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层面。该目标话语是报告总体性话语的集中表达,是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建构在新时代的重要呈现,为人类文明提供了重要话语范本。“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灵魂和鲜明话语主线,这在大会报告标题和主题以及报告中新术语的内涵上都得到了充分展现。“强起来”,是当今中国的时代强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意。“强国”话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出现22次,被冠以 “强国”话语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硬实力层面,如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等;另一类是国家软实力层面,如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等。
现代化建设话语贯穿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全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建构的顶层设计 (见表1)。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话语体系的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报告的第三至第十二组成部分之间构成了目标层次明确、内容系统完备、逻辑整体推进的话语体系,重点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基础性与战略性支撑、应有之义、法治保障、精神力量、本质要求、战略要求、领导核心等进行了详细规划部署。
(四)国际话语:构建超越传统全球治理观的新价值规范
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无论国家形象抑或政党形象,都需要凭借话语建构进行国际化呈现。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党形象与 “文明大国” “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 “社会主义大国” 等国家形象的一次成功 “自塑”。党的二十大具有宏大战略目标,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共生发展。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同时,积极创建具有国际视野的战略规划,将系列展现全球治理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推向世界。党的二十大报告具有创新性战略思维,它所阐释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既是一种世界观,更是一种方法论和行动指南,具有全球引领力。它坚持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统一,既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性,又秉持 “以全人类为念”的包容性和普惠性,将 “中国之路”的价值理念同 “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情怀有机结合,科学指导了中国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步。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话语范本,该报告的一大特色是积极向国际社会传递共赢的发展理念,传递中国的全球治理观,“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其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话语赢得了国内外广泛认同,向国际社会展现出真实、立体的中国与中国共产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重拾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 “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等,这一系列话语表述建构起了中国共产党对外交流传播的立体式话语体系和中国化话语表达风格,对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所传递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话语,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共鸣。
(五)党建话语:营造党内清新健康的政治生态
话语是政党主导社会变革的重要思想武器,话语创新是政党自信和发展壮大的重要标志。构建科学党建话语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推动自身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诉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实践中科学构建党建话语,拓新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重视党建话语,“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党”等是高频语汇。报告围绕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许多新的治理举措和话语表达,如 “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政治监督”“严密的组织体系”“党性党风党纪”等,这些党建话语充分营造了党内清新的政治生态。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建话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提出及其话语体系的科学建构。“自我革命”话语是当前中国共产党党建话语表述的高频语汇,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极具典范意义的话语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 “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并重点从 “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两方面进行了阐释,它们之间相互协调,体现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党建理论话语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党的自我革命话语源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科学指导,自我革命话语的建构推动了党的革命话语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中国共产党 “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在以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实践中形成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成为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维护和巩固执政地位的党建话语根基。
(六)价值话语:“为人民”核心赋值的执政旨归
话语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诸多高频政治话语中,“人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语汇之一。“人民”这一关键词经常载于党的各种政治文本,在党代会和中央全会的纲领性文献中围绕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的各项发展战略,都强调 “人民”的极端重要性,这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资本主导下的话语困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丰富话语体系之中,“人民”话语共出现177次,是频次最高的关键词 (见表2)。
该语汇系统全面地展示了党的二十大报告话语体系的总体轮廓,折射出党的执政旨归。“以人民为中心”是人民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构成了党的二十大报告话语体系的核心思想。它既是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建构的价值取向,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赋予了中国共产党 “为人民”的核心价值,并在报告中十五项议题的话语陈述中不断强化,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践行历史使命的本质特征。
以人民为中心话语成为国家治理话语体系中的核心话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造福”的话语表达平实朴素、深入人心。在报告中的政治、经济、生态、文化、外交等部分内容所关切的问题都是为了人民,这与西方被资本裹挟的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是超越党派利益的、以 “为人民”的核心价值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先进使命型政党。
三、理论话语之美:党的二十大报告话语体系塑造的逻辑理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文本结构布局新颖,语体多重风格统一,具有独特鲜活的话语表征。报告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为话语主线,既有宏观战略规划,也有微观具体部署,其话语体系塑造蕴含着丰富逻辑理路。
(一)遵循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增强话语体系的时代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话语塑造方面富有鲜明时代气息,其中,“继承性”是党的二十大报告话语体系建构的首要路径。在报告的开篇词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继承性特征十分明显,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先后塑造了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不同话语样态。不同话语样态的相互衔接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把握,从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的日臻完善,促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完整性建构。从邓小平理论一直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呈现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实践中折射出国家不断发展壮大的现实逻辑,彰显了其微观时间维度的整体性。从宏观时间维度的整体性来看,中国同世界历史发展紧密相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理论与实践中逐渐探索而成。此外,党的二十大报告还继承性使用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现的新话语,如 “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化经济体系”“乡村振兴战略”等,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
话语体系建构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党的文献中新语汇、新概念的出现与运用是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话语塑造善于运用新语汇,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创新性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话语体系建构,在继承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一些表达规范、意义明晰的新话语,如 “国家安全体系”“国家安全能力”“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教育强国”“农业强国”“海洋强国”等,这些新话语借助党代会报告这一重要政治文本载体,迅速为广大人民所理解和接受,成为党的二十大报告话语体系建构的一大亮点。
(二)运用斗争话语和革命话语,积极实现话语价值的引领
斗争话语和革命话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注重话语创新,使得作为应对风险挑战的斗争话语和革命话语的内涵意蕴得到丰富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运用斗争话语和革命话语进行价值引领,成为中国共产党话语塑造的一个重要路径。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伟大斗争史。“斗争”话语体现了党的重大理论话语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及 “斗争”话语共22次 (见表3),如 “专项斗争”“反腐败斗争”“斗争精神”“军事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等,彰显了我们党在治国理政方面应对风险挑战的勇气和决心。
报告还将 “伟大斗争”话语与 “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相结合,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部署的“四个伟大”。革命是人类社会的运动形式,这是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的原初意蕴。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革命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革命 “经常自我批判”,强调政党要根据不断变化形势及时自我扬弃过时理论,及时更新自己的理念与策略。唯物辩证法具有批判的革命性,强调要善于自我批评,通过积极扬弃以 “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马克思主义这种批判性特质引领和塑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特性,推动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进行自我革命。实践是话语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践,对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进行了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及 “革命”话语共12次,如“革命性锻造”“科技革命” “革命文化” “能源革命”等,其阐述的关于党的 “自我革命”话语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话语的回归和坚守。作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核心话语,党的革命话语成为理解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一把金钥匙,是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在新时代语境下的重要逻辑展现。
(三)化用古典话语,为话语体系的建构增添深厚文化底蕴
文化是思想理论体系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持久力量。建构政治话语体系,需将传统文化元素留存在当代视野中。优秀传统文化中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为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建构固本培元,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入挖掘和改造传统典籍中的优秀话语元素,灵活发掘传统文化来回应时代需求,将经典话语创造性运用于政治话语表达,使古典话语融入现代话语实践,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前提下,明确了话语体系建构的主体性定位。报告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改造传统术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和优秀历史文化相融通,不断进行 “术语的革命”,形成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新术语和新思想,为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建构提供有益遵循。
思想理论话语体系的形成有着特定文化逻辑。优秀传统文化为党的二十大报告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独特文化底蕴,古典名句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为政、立德、修身、笃行、信念、法治等众多角度引用谚语、古语、典故、史实等经典话语,深究其价值内涵并进行新时代解读,更好增强了报告的可读性和说服力。如以 “见贤思齐”话语强调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以 “笃行不怠”话语强调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秉持的基本精神。对这些经典话语的发挥,展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了当代政治话语和优秀历史文化相融通的特点。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党的二十大报告话语创新的政治和文化认同,呈现出鲜明民族性与本土性特质。古典名句是优秀传统文化中历经砥砺的智慧之思,在报告的政治话语体系中注入传统文化价值理念,既激活了传统典籍中的话语元素,也为报告中内含的精神价值提供了深层文化底蕴支撑,深刻增强了报告话语的感染力和辐射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善于化用古语智慧,引经据典,行文中充盈着执政者的深邃政治智慧。如对 “民为邦本、为政以德” “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经典语汇的运用,强调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以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可能性等。
(四)巧用修辞话语,更好提升中国共产党理论话语的形象化表达
修辞话语平实直白,有着厚重文化积淀,包含底蕴深厚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民族文化元素,契合大众化表达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许多修辞话语以凝练精悍语言阐释深刻理论内涵,成为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路径。生动朴实的修辞话语可以使政治话语表达准确生动,更好适应现代语境。报告大量引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式阐述党的现代化战略部署,这些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实践智慧的修辞话语精辟阐述了党的二十大的鲜明主题、战略目标、战略部署等,使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地入耳、入脑、入心,有力增强了文本话语的理论深度。
比喻是报告使用较多的一种修辞方法,应用比喻话语传递治国理念,将事物的自然特性与党的治国理念相结合,增强了报告的形象化表达。如强调只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在谈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时,用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等。排比是报告运用次数最多的辞格,应用排比话语深入增强了话语气势,达到气势与明理的统一。习近平在报告中使用短语排比、句子排比和段落排比等多种排比手法,使报告具有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的话语冲击力。例如,在报告的第二部分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连续运用六个 “必须坚持”,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报告的第三部分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中,运用五个段落排比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并用 “五个坚持”的段落排比阐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报告以五个句子排比提出推动建设 “持久和平的世界”“普遍安全的世界”“共同繁荣的世界”“开放包容的世界”和 “清洁美丽的世界”,诠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念。以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三个句子排比,强调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等等。
(五)善用艺术话语,有效推动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的情感共鸣
艺术话语传递党的思想理念。恩格斯指出:“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党的二十大报告善用雅言,使政治话语更具文化底蕴和典雅之美,增强报告政治话语的表达特色和话语魅力,有效创新了话语表达的艺术手段。艺术话语主要是指成语、典故、诗词等能够增强报告文化韵味的话语形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文本善用艺术话语把握话语节奏,如在报告开始和结尾部分中,用6次 “同志们!”所组成的优美文句,对报告主题进行总结和升华,将三万多字的报告凝聚为一个整体。报告善用抒情性话语刻画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报告第一部分 “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以16个方面的 “我们”,阐释了十年来我们党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了理论话语的现实说服力,拉近了党群之间的距离。在报告结尾部分,运用 “时代呼唤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 “青年强,则国家强”等优美话语,阐释了以满腔热情迎接现代化建设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源于古代典籍或历史故事的成语和典故是党的二十大报告锤炼语言的重要方式,也是艺术话语的另外一种独特表达。成语的运用使报告庄重典雅、简洁凝炼,有效增添了报告的文化底蕴。报告大量运用成语叙事,如用源远流长、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等系列成语,强调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引用诸多典故,如用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干部在正风肃纪中应培养的浩然正气等等,增强了报告的文雅性和庄重性。
(六)活用大众话语,深入增强党的报告文本话语的传播力
话语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话语塑造离不开对阐明深邃思想的生活化语言的灵活运用。中国共产党在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中,善用通俗话语凝聚社会共识。党的报告的影响力既源于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也源于话语表达方式的大众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活用群众喜闻乐见、鲜活实在的大白话和口头语,这些通俗语言具有思想穿透力,摆脱了 “假话”“大话”“空话”的 “官样儿”话语表达方式,而是用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大众话语深刻表达报告蕴含的治国理政思想内容。例如,报告第一部分谈及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强调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起 “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在讲到党内存在的问题时,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较为严重,一些贪腐问题触目惊心”。在全面从严治党话语方面,用 “打铁必须自身硬”“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打虎”“拍蝇”“猎狐”等口语化话语表达引起话语共鸣,深刻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和党的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运用 “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等话语,强调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标准,提升了群众的理解度和认可性。还有 “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 “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等,有效发挥了政治话语信息传播和话语互动的社会功能,有利于更好地凝聚思想共识。报告采用的群众耳熟能详的平实话语,成为大众话语表达的范本。运用朴实话语阐明党的方针政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如用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三个生活化气息浓厚的词汇,高度凝练百余年来党奋斗的三个历史阶段。“我们”“我国”“中国”在报告中是一个通用性主语,在不同语境下,“我们”可以指 “党” “国家” “党和国家” “全体中国人”,这些贴近群众的通俗化话语表达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务实作风和谦逊品格。
四、党的二十大报告话语体系建构的当代价值
首先,丰富和拓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系列治国理政话语是新时代国家文化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代课题的重要话语体系建构。该话语体系立足于当代中国发展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际,以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为重要理论基石,汲取优秀传统文化有益养分,推动话语体系创新性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丰富活泼的创新话语既涵盖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内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话语的方方面面,又包括了和平发展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方案在内的当代中国价值理念,提升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其次,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话语权,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国际化传播。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该政治文本塑造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党的国际形象,它以鲜活话语向世界讲好新时代互助共赢的中国故事,推动国际社会客观、立体、全面地认识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有利于优化全球话语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话语体系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充满发展活力的中国和开拓创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新,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既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发展,又为全球治理注入新理念、新智慧和新方案,为世界发展注入崭新活力,这在党的话语体系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现。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打造的话语体系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理念和中国经验,正在逐步改变长期以来 “西强我弱”的话语格局和在全球话语体系中的边缘地位。
最后,党的二十大报告话语构建有利于发挥意识形态社会整合功能,增强民众政治认同,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话语体系建构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视人民为发展目的,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广泛群众基础,从而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话语体系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所蕴含的系列科学理论话语,有力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底气,夯实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
王海军,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