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 | 唐杰:数字技术为乡村治理增“智”

上传时间:2022-05-30

构建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让数字科技更好赋能乡村治理,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

2022年1月,中央网信办等10个部门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简称《行动计划》),将“数字治理能力提升行动”确定为8项行动之一,并明确构建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随后出台的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在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将数字乡村建设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拓展到乡村治理领域。

智慧党建,凝聚乡村治理核心力量

当前,农村社会正处于深刻变化和调整时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结起来就是一个“散”字,包括农村空间形态的分散、农业产业布局的分散、人际联系的松散、基层组织的涣散等。

解决“散”的问题,首先需要构建党组织坚强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以组织振兴引领广大乡村实现由“散”到“聚”的转型。

构建农村智慧党建体系,就是让农村党建工作平台上“网”、让基层党组织上“云”、让全体党员上“线”,从而推动农村党建突破时空限制,破解农村基层党组织散、党员流动性大的难题,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目前,“人民党建云”“新时代党建云”等平台,应用VR、A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服务基层党组织信息资讯、教育培训、党务管理、组织生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在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和群众凝聚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电子政务,弥合公共服务城乡鸿沟

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格局下,农村地区在公共服务水平,以及获得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可及性方面,均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向乡村延伸,这种状况得以逐步改善。

2022年2月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距继续缩小,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数字鸿沟”进一步弥合,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有利条件。

目前,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进入试运行阶段,已经实现覆盖到县,推进农村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马上办”。《行动计划》指出,将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向乡镇、村庄延伸,扩大乡村基层便民服务中心、服务站点部署范围,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扩大涉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范围。

同时,《行动计划》还专门部署公共服务效能提升行动,具体包括深化乡村“互联网+教育”、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完善农村社保与就业服务、提升面向农村特殊人群的信息服务水平、深化农村普惠金融服务5个方面。其主要思路是基于农村地区信息化设施和条件的改善,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促进城市优质公共服务信息资源与农村共享。

网格乡村,推动社会治理落实落细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形成一套扎根中国文化、符合中国实际、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方案。

进入新时代,在数字化背景下进一步践行和发展“枫桥经验”,网格化管理成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大实践创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网格化管理依托数字平台构建闭环式、精细化、共建型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治理重心下沉,实现了有力的社会动员、有序的资源整合、有效的协同治理,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构建坚实基础。

《行动计划》提出,逐步完善“互联网+网格治理”服务管理模式,打造基层治理“一张网”,推广“一张图”式乡村数字化治理模式。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智能移动调解系统、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应用体系等的建设和应用,为“平安乡村”保驾护航。

同时,农村智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正在提速。未来3年,国家将依托数字化平台,着力完善自然灾害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预警体系、应急资源管理和调度体系、乡村数字化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构建应急预警信息快速传达通道确保到村到户到人,切实推进智慧化平安乡村建设。

数字村务,引领村民自治提质增效

打开手机,就能收到关于家乡的资讯;指尖滑动,就能与天南海北的乡亲共商村庄大计……互联网、移动通信、社交应用,改变了村民的沟通交流方式,也打造出村民跨越时空阻隔、参与乡村治理的新途径。

村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保证了村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只有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乡村治理才能行得端、走得远。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口大规模流动,村民自治主体流失,引发乡村治理的一系列问题。如今,随着信息通信技术革新特别是智能手机普及,各地积极推进数字村务建设,激活乡村基层民主,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数字村务搭建起民主协商、民主决策的新平台。如今,村务微信群等已经十分普遍。通过群里的沟通交流,村民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村庄发展变化,为村庄事务建言献策,从而不断强化身份认同,提高民主参与程度。还有一些地方借助企业通信与办公工具构建移动办公平台,探索提升村庄事务在线协商和决策的合法性、有效性。

数字村务形成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新机制。各地正在建设村级事务“阳光公开”监管平台,推进村级事务及时公开、随时查看。还有一些地方搭建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强化农村基层权力在重点领域、关键领域的规范运行,为乡村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云网融合,助力文化治理落地生根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充分依托数字乡村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平台载体,牢牢占领宣传文化教育线上阵地。

2018年以来,我国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广大乡村构建县、乡镇、村三级阵地,线上融媒体建设与线下文化活动空间结合,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培育主流价值、活跃文化生活、推动移风易俗,取得良好效果。近日,国家五部委印发《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进一步提出深化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增强“三农”题材网络视听资源供给,加强乡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

除了让思想文化阵地上线,大数据文化治理也已上阵。2019年起,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与中组部等启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各地依托信用大数据建设推广乡村治理积分制,取得了显著成效。北京通州、山东荣成、江西安远等地构建乡风文明指标体系,出台正面负面清单,开设“文明银行”“积分存折”,从乡村文明和文化建设切入建立文明征信系统,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庭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村民公共意识、诚信意识,引导破除乡村陋习,构建起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石。

来源:《解放军报》2022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