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 王义桅 路桐洁:为什么说中欧合作是一种必然选择

上传时间:2024-05-10

连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访欧之行备受瞩目。作为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中欧关系如何发展,攸关世界的走向。

在国际形势动荡加剧的当下,习近平主席应邀对法国、塞尔维亚、匈牙利进行国事访问,是中国面向欧洲的一次重大外交行动,亦是有效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人类发展进步的一次重要对话合作。

那么,为什么说中欧合作是一种必然?双方又该如何更好聚焦共识,把握方向,管控分歧?

(一)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世界充斥着太多不确定性。于中国发展而言,与欧洲的战略互信与通力合作,是抵御“逆全球化”风险的必然选择。

具体来说,如今中国已被美国官方明确为“战略竞争对手”,美国热衷于通过其金融霸权收割世界财富,更不惜以破坏世界秩序为代价,阻止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以及中高端全球价值链取得发展。

美国的联盟体系竞争深刻危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与安全,“台湾问题”与“南海领土争端”都是美国煽风点火,肆意挑起中国周边安全争端的举措。

林林总总的外部挑战倒逼我们要登高望远,坚持在全球大视野中思考谋划大局。在当今世界格局的四大力量中,中国与欧洲的关系具有最强的战略韧性与发展前景。

中欧没有根本利益冲突,也没有地缘战略矛盾,双方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双方关系的正确定位是伙伴,主流基调是合作,关键价值是自主,发展前景是共赢。

(二)

中国始终将欧盟视为国际格局中一支战略性力量,一直把发展中欧关系视为中国外交优先方向。

自改革开放以来,欧盟对华技术转让数量超过中国引进外来技术总量的一半,尤其是在美国全面抵制与中国进行核心技术合作的背景下,欧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此外,中国式现代化的愿景与欧盟理念相契合,“文化文明的力量,如长河奔涌,至深至善、至柔至刚”,开放包容的文明互鉴对于中欧而言都大有裨益。

直到今天,欧盟制定区域内的行业高标准及在此过程中重塑全球规则的能力,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布鲁塞尔效应”让欧洲仍然处于世界舞台的中心。欧盟在化学品安全标准、航空业碳排放以及近年来新兴的数字经济领域都掌握相当的规则制定权。这种制度性的力量是欧盟最有力的武器,也是中欧合作的重要领域,“中国标准”走向世界的重要蓝本。

诚如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12月会见欧盟领导人时指出的,中欧之间是经贸合作的关键伙伴、科技合作的优先伙伴、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可信伙伴。

(三)

欧洲的“共同体”意识,让中欧之间对于世界发展的路径存在共同的愿景。

欧洲在世界近现代史中饱受战争的煎熬,特别是在冷战期间,其发展深受美苏阵营对抗的影响,并由此产生了利用“多极化”与“欧盟共同体”来抵御外来风险的战略倾向。

这种长久以来超越国界的多边主义发展模式,恰与中国所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因此,欧洲更能够理解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世界的内涵。

也正是这种对多边主义精神的认可与遵循,让欧洲与美国在对华态度上存在不同。美国对于中国的极限施压来源于其独霸的野心与“被超越”的焦虑;欧洲则是出于对自身产业发展的考量。这是能够通过中欧之间的互信互谅、通力协作得以化解的。

(四)

中欧关系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如何增强中欧关系的稳定性,是双方需要共同思考的重要命题。

中欧之间眼下的一些龃龉,很大程度源于美国刻意营造的对立态势、中欧之间由于缺乏沟通而产生的误解,以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调整中不可避免的结构性改变。

欧盟对中国的“伙伴、竞争者、对手”的三重定位,以及欧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反补贴调查等,对中欧健康、可持续的伙伴关系的发展具有负面影响,但经贸合作、人文沟通、产业链与供应链方面的务实合作,将极大助推欧洲超越既有对华认知,在产业合作中促进共赢。

2023年,中欧贸易克服全球贸易低迷等不利影响,总额仍高达7830亿美元,中欧双向投资存量超过2500亿美元。事实说明,只要中欧双方共同把握好彼此关系发展大方向和主基调,中欧关系就能不断取得符合双方利益和人民期待的发展。

(五)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挑战增多,中欧关系的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更加凸显。

有欧洲政治家曾指出:“政治家应当以宁静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以勇气改变那些能改变的,用智慧分清其中的区别。”

中欧合作历经几十年风雨,植根于坚实的民意基础、广泛的共同利益、相似的战略诉求,具有强大韧性和潜力。着眼于促进中欧人民福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中欧双方应共同致力于加强互利合作,推动中欧关系稳中有进、行稳致远。


作者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

路桐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2024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