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要讲话精神 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专家研讨会举办

上传时间:2022-06-05

5月28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要讲话精神 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专家研讨会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科研处、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共同举办。


本次会议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要讲话精神 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为主题,分上下半场进行专家研讨。参与此次会议的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高教学会及《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及部分教育类学术期刊的有关领导,以及来自兄弟院校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等百余人。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林晨主持,林晨首先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对与会嘉宾、会议代表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强调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要讲话精神对我们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百精出席会议并致辞。他首先向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对大家长期以来对人大各项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胡百精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要讲话精神谈了体会,并就人大应该怎样走出这样一条新路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他指出中国高校要坚持党的领导,回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他认为在学校层面,人大要做新路的探索者;在学科层面要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从教师层面来讲,要做到“经师”与“人师”结合;在学生层面,要培养“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会议研讨分两部分进行。上半场主旨发言环节由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张晓京主持。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高教学会原会长、教育部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瞿振元指出自己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要讲话精神时,主要有三点体会: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站在世界大变局、民族复兴全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新要求,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二,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包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核心组成部分;第三,要抓住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既要不断明确方向,又要把培养人作为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切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教育学院原院长吴晓球围绕“中国如何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之路”谈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首先,不能走封闭之路,要有国际视野;第二,要继承、发扬、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第三,要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最后,要扎根中国大地,适应中国国情,要脚踏实地,要求真务实,要真正静下心来做学问,努力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流的教师队伍是创建一流大学的根本保障。反对“网红”、追求流量的教师,追求流量不是大学教师应该做的事情。教师应该脚踏实地做真学问,要研究中国问题,回归基础理论研究、教学科研的基本工作。

《教育研究》原主编高宝立谈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要讲话精神的四点体会:首先,回顾百年历史中我们党领导教育事业的光辉历程,党的领导是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其次,要坚持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特质是要传承中国文化特色;再次,要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宗旨,以时代要求找准定位;最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加强高质量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形成有利于教师充分释放才华和能量的体制机制。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殷切期盼,广大教师要提升自觉修为,继承红色基因,高校要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军认为,走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一要坚定信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指引,有国家宏观的战略部署,有大学的努力。二要加强研究。要充分认识到走新路的艰巨性,认识到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在加强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陆亭认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方位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面向新发展格局,推动高水平开放,进一步迎接未来科技产业变革的挑战;建设成功的标志是其作用的显现,一流大学的影响力一定要超越大学本身、跨越国界。为此,要加强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首先思考什么是好的教育发展和大学责任担当,面向未来打造新的产业源头,其次要科学把握政治论哲学和认识论哲学两种哲学认识,高等教育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目标的手段,但只有遵循教育规律,把自身发展好,才能完成使命。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洪成文指出,所谓的新路,就是前无古人,与众不同。他提出了大学创新的两个路子,一个是系统的创新,一个是要素的创新。他通过研究数据论证了大学筹融资对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性,从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我国社会慈善捐款总额、高净值家庭资产等方面的数据说明,当前我国应创建中国特色的大学筹融资制度。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施晓光谈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四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个是象征意义。从历史上看,人大是有红色基因的“党办的大学”;第二个是宣示意义,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此次考察有助于我们排除干扰,保持定力,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第三个是理论意义,为“关于如何办一流大学”“办什么样的一流大学”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基本遵循,即坚持中国逻辑,探索中国模式,植根中国文化,创建中国人的大学;第四个意义是实践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全国高校未来的办学指明了方向,为今后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合作等大学职能的发挥提供了大方向、大思路和大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复兴围绕“传承红色基因,走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主题发表了看法,他认为传承红色基因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内核、灵魂、价值与信仰以及精神品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红色基因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党办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二是党办的高等教育要服务党的中心工作,三是党办的高等教育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四是党办的高等教育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五是党办的高等教育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如何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方面,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科学处理好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关系、扎根中国与改革开放的关系;要以马克思主义来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要联系中国实际,研究中国问题,创新中国理论,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弘扬红色教育家和人民教育家精神,建设一支继承红色基因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做好规划,做好艰苦细致的建设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学院教授李立国指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关键是要面向本国国情和时代要求,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一流大学不应该是其他国家大学的复制品,而应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养化的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正确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中国特色是内在的魂、外在的形则是达到世界一流大学办学标准。没有一流大学的中国化、本土化,就不可能实现一流大学的独特性和国际影响力。

下半场会议主旨发言由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周光礼主持。《中国高等教育》总编唐景莉首先对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深度解读,并表示《中国高等教育》将围绕三个方面不断的深化理论阐释。第一,坚持党对教育的领导并不断加强;第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作用;第三,围绕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作用,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更好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

《中国教育报》理论文化中心主任杨桂青谈了自己学习重要讲话的心得。她首先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归根到底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和自然科学的自主知识体系两个方面;其次,大学是建设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主阵地,要勇担重任,承接使命;最后,她提出要发挥好高校教师的作用,高校教师应承担好科研和教书育人的双重使命,为国育才。

《光明日报》教育部主任田延辉从四个方面谈了学习体会。一是守正创新,才能有世界一流;二是有特色才有一流;三是越是强调基础,越能体现一流。基础打得越稳固,我们才能发展得越扎实,在不同的时期,我们党如何确保长远的发展,根本来说就是要打好基础;四是越开放就越一流。我们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推进开放,不断焕发人类自由创造的智慧和动力。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吕文妙表示,建设一流大学要重视一流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大学发展的最重要的抓手。最近,《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推出,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高校的教师,他们是最主要的参与者,要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江苏高教》主编沈广斌也谈了自己三方面的体会。首先,高校要从立德树人根本国目标出发,坚定人才培养目标,严格政治素养要求,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化道路,也是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一个基本的遵循;第三,注重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化,在追赶对标的过程中间,中国大学有没有更多地考虑轨道是否适应中国的特色,这是我们要注意的问题。

《重庆高教研究》主编蔡宗模从“世界一流的三个向度”角度谈了自己的观点。首先是一流站位,要扎根中国大地,心怀国之大者,围绕国之大局,回答时代之题,彰显中国之力;其次是一流水平,要加强学术资源库建设,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术资源信息平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最后是一流影响,要把请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拓展国际学术空间,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对外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结合目前教育学领域里学术理论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一要纠正“他说”研究范式惯性,尤其是研究中国问题,不能言必称希腊、证必从西论出;二要纠正单向度思维逻辑,既扎根中国大地又用大历史观、全球视野展开学术理论研究;三要纠正话语表达生硬问题,真正融通中西话语并以中国话语体系表达。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申素平结合教育法律政策研究谈了自己的体会:首先是如何提出问题。教育法律政策研究要扎根中国大地,回答时代之问,回应现实之需。其次是要有国际视野,要把研究的问题放在一个世界的坐标当中去观察,去看一看在同样的问题之下,不同的国家提供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扩大视野以更好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第三是要进行方法的革新,在一般性的法律政策文本维度中添入历史、文化与体系之维,加强基于特定历史文化情境下宏观制度体系的研究。

下半场会议主持人周光礼对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并从四个方面谈了谈学习体会。第一,在大学组织层面,我们只能走自己的路。任何国家的大学都是与其文化模式相适应的,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只能走自己的路;第二,在学科层面,要建立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第三在教师层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世界上的好大学可能各有特色,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第四在学生层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成长为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重要讲话阐明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政治方向、历史纵向、时代导向和价值取向,具有极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思想性、指导性,极大丰富了党对创办红色高等教育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多位高等教育领域的专家,为各位学者、老师和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进一步推动了学校深入学习领会、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重要讲话精神,探索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学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