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端论坛举办

上传时间:2022-08-22

8月17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端论坛,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联合承办。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龚维斌、中央党史与文献研究院副院长黄一兵、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徐青森出席论坛并致辞。学校党委副书记齐鹏飞、副校长王轶分别主持开幕式和主题发言。

张东刚表示,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再次强调,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特征,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和要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其关键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需要以我为主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作为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诞生和发展本身就折射着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不懈探索。

张东刚强调,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勉励学校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当前,中国人民大学正以统筹实施以“新路建设十大工程”为牵引,围绕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持续深化研究阐释、理论创新、实践探索,奋力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一要坚持以学为先,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迎接党的二十大结合起来学、与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结合起来学、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结合起来学,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前提,筑牢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根基。二要坚持以研为基,积极打造新时代现代化研究高地,实施“文明史研究工程”,建设“文明新形态研究院”,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深刻思考和研究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三要坚持以论为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创新,编撰好“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四要坚持以用为本,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指导学校发展的思路举措,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人大贡献。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齐鹏飞主持)

龚维斌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展现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气派和世界意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和根本立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和政治保障,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和主题主线,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和全新任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条件,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自身需要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历史经验,立足党情国情世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科学分析发展大势,准确研判可能遇到风险挑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用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黄一兵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对于这一重要论述又做了重大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系统全面、逻辑严谨、内涵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有七个突出贡献即“七个明确”,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途径、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以深邃的历史视野、宏阔的国际视角、高远的战略眼光、坚定的使命担当,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时代课题,为新征程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

徐青森指出,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端论坛,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体现了人民大学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的使命担当,也体现了学校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自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己任的学术自觉。他强调,一要把握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二要把握好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关系,三要把握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希望人民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搭建更多学术平台,开展高水平研讨,推出高质量成果,也希望各位专家以此类研讨为契机,积极主动建言献策,为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主题发言阶段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主持)

在主题发言阶段,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顾海良,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秦宣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守英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黄文艺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辛向阳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杨光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等知名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分别发言。

顾海良以《重大时代课题探索的理论特征和政治风范》为题,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这一重要论断进行深入解读。他表示,该论断第一次把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性和思想性同党的政治品格和政治优势结合起来,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特征和根本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党的二十大之后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三个时代课题,分别体现出“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特点。他强调,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要实现的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使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进一步提升,强大的政治优势进一步彰显,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理论上的新的升华。

秦宣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出的“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进行深入阐释。他指出,这一命题是一个重大的复合型命题,三个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现代化”涵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探索和回答的三大时代课题。他从以下三个观点开展论述: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的现代化道路;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他表示,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工夫,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篇章。

王炳林探讨了新发展理念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他认为,当前的中国式现代化最主要的是体现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总体的,我们要系统把握,但分析问题时可以分别看待。从创新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从协调的角度看,强调地区与城乡,物质与精神等各方面的协调,是推动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战略举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从绿色的角度看,“两山”理念体现出我们在追求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可持续发展。从开放的角度看,开放发展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中国式现代化不能是封闭的,而是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共享的角度看,共享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党的宗旨和性质,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的特征。他指出,新发展理念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针对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复杂性、艰巨性挑战提出的发展方案,贯彻好新发展理念是我们理解现代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也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遵循。

刘守英以《体制秩序变迁与中国式现代化》为题,从制度的特征和运行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最独特的地方在于构建了与西方不一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制秩序。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朝向权利开放体制秩序的改革,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与长期稳定双奇迹,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他强调,要在第二个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核心的就是在现有的体制秩序下构建更加权利开放的体制秩序,从追求高增长转型到防收缩,以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实现发展方式的成功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发展和安全,稳中求进,行稳致远。他表示,我们建成现代化国家还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如何构建起权利开放的体制秩序;二是在已经定型的基本制度下如何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如何实现党的自我革命。

颜晓峰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范畴定位。从国际比较的定位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在西方现代化之外、之后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一种现代化类型,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相比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相比较凸显出中国特色和优势,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从推进拓展的定位看,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实现了道路拓展、领域拓展、目的拓展、进阶拓展、经验拓展。从本质内涵的定位看,一是党的领导是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基础;三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形态。

黄文艺分析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独到贡献。他认为,从推进机制上看,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同西式法治现代化的最大区别,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世界构建出一种既有分工负责又有集中统一,既有制约又有协作,既有公正又有效率的法治新体制。从法治主体上看,中国法治现代化同西式法治现代化的根本区别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世界构建出一种让人民成为最大受益者的法治新模式。从推进方式上看,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基于党的统一领导的优势而呈现出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坚持把基层探索和顶层设计,民众的智慧和政府理性有机结合起来,为世界构建出一种整体规划、系统推进的法治现代化的新路子。从创新动力来看,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后发赶超西式法治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是坚持把科技伟力转化为法治伟力,为世界开辟一种数字化、智能化的未来法治的新图景。从最终目标看,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致力于构建一种全面超越资本主义法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将为世界贡献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

辛向阳从性质、特征和优越性三个角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如何能够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性质上看,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志坚定、战略清晰、路径明确,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如此执着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能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会走入邪路、老路、死路和绝路。从特征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澎湃动力。主要表现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动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仅超越西方以资本为中心导致两极分化的局面,而且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民意基础与创造动力。从优越性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在很多方面能够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比如,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以较小的成本实现较大的战略目标,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基础。中国式现代化也能从很多方面破解整个人类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难题,给人类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杨光斌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题,首先,通过对三种不同的现代化道路进行比较分析,认为英美模式是商业集团主导的,形成了个体中心主义的知识体系;德日模式是官僚集团主导的,形成了国家中心主义的知识体系;俄中以及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是政党组织的,形成了政党中心主义知识体系。与俄国不同之处在于,布尔什维克党是一个权力组织,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民本主义的政党。其次,从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来看,欧洲是社会史,政治价值是个人权利至上,即私利政治;中国是政治史,政治价值是致治以达民心,即公益政治。最后,通过现代化模式比较,他认为源自社会史的现代化起点是内部战争与外部殖民掠夺,造成的结果是国内自由主义与国际自由帝国主义,导致不平等与战争状态的世界秩序。源自政治史的现代化起点是总体性社会危机与国家统一,其过程表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其结果是国内和谐社会与国际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人类文明新形态和美国主导的自由帝国主义具有很大区别,中国是唯一有能力、有可能改变自由帝国主义世界秩序的国家。

臧峰宇做题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逻辑》的发言。他认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思考实践创造何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并开启中华文明的新气象,就应该去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逻辑。通过回顾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苦难辉煌的历程,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辉煌成绩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探索,在经历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上都实现了时空压缩。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场域,体现中华民族的历史主体意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具有现代文明程度的社会主义建设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之中,彰显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逻辑。在这个意义上,百年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就体现了马克思对现代文明转型的期待,在艰苦卓绝的实践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本次论坛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核心主题,共话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的行动纲领、基本路径、理论内涵和实践逻辑。研讨会拓展了对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理论科学性、实践价值性的认识,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发展。

学校办公室主任罗建晖,科研处处长林晨,科研处副处长关晓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邱海平、陶文昭、王义桅、侯新立等参加会议。

部分文字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