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举办首届“复兴论坛” 专家学者共话“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上传时间:2023-07-11

640.png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7月10日,在刚刚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中国人民大学举办首届“复兴论坛”,专家学者齐聚人大校园共话“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勇担“强国复兴有我”的历史使命,创办国内首个以“复兴”为名的高端学术论坛,旨在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建设工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团结携手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及社会各界,搭建交流对话平台,构建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核心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此次“复兴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创新举办的三大系列论坛之一:以深入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为主题的“复兴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江山论坛”,以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主题的“通州·全球发展论坛”。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原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原会长欧阳淞,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李毅,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顾海良,求是杂志社原社长、中国史学会会长李捷,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张立文,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原主任陈理,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原院长沈志华,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在论坛上作主旨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主持会议致辞环节,副校长王轶主持主旨演讲环节。

吉炳轩在致辞中表示,首届“复兴论坛”集中讨论“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主题非常鲜明,非常切合当前推进党的理论创新需要。“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从文化和政治两个层面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趋同和有机契合这一重大问题,就文化层面的契合性而言,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及天下为公思想是契合的。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平等的人民立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及公正仁爱思想是契合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道地道和人道一体的思想是契合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辩证的哲学观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调和及相互转化的思想是契合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活动的主观能动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和自强不息的思想是契合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开放开拓的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阔大包容的与时俱进思想是契合的。就政治层面的相通性而言,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同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大同世界的美好愿望是相通的。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同中国人民几千年来不畏强暴、反对压迫、争取公平公正的社会生活精神是相通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学说,同中华文化中的万物都是阴阳对立而又统一的统一体和阴阳互为作用的观念是相通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学说,同中华文化中天下万物相生相克运动变化的学说是相通的。马克思主义自然有其运行规律,社会也有其运动规律的关于规律的学说,同中华文化中关于“道”的学说是相通的。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论观点,这同中华文化中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来看待处理事物的认识论和实践论观点也是相通的。

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诸多相通相同和一致之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才有了丰富肥沃的土壤。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注重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希望人民大学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方面拿出更多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张东刚在致辞中表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庄严宣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出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最强音。

中国人民大学希望通过创办“复兴论坛”,高举旗帜、强基固本、与时俱进,努力在阐发复兴之理上走前列,深化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苦难走向辉煌的思想指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思想武器。在探究复兴之策上立潮头,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引作用,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行独创性研究,为党献策、为国献计,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汇聚复兴之力上作贡献,积极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通俗化阐释、多样化传播、分众化普及、对象化宣讲,使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伟大复兴的旗帜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注入澎湃精神动力。

首届“复兴论坛”的主题之所以确定为“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因为深入研讨这个主题对于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讲清楚百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革命实践创新相互激荡、相互促进的历史进程,讲清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同向共进的内在逻辑,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真理力量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深刻认识“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规律揭示。二是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和最新成果。三是深刻认识“两个结合”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

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人民大学愿继续与社会各界、“五路大军”携手共进,团结奋斗、守正创新,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基因与精神谱系,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主持致辞环节)

欧阳淞以《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为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重大政治论断科学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和重大意义,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精神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深刻回答了重大时代课题并经过实践检验;开辟了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实现了当代中国精神与二十一世纪世界潮流的融会贯通;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形成了科学理论体系。

林尚立以《推进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以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为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重要概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复兴有多种衡量标准,其中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是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建设文化强国,除了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还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推进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对于实现中国人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重要任务,这既是对中国人民大学的要求,也是一个极为宏大的时代命题。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人在精神上走向独立自主。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推进了中国经济发展。这一伟大历史进程重塑了当代中国人,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其最核心的推进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创新理论不断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使中国人的精神由被动转向主动,由不自信转向自信,向着独立自主前进。二是“两个结合”为实现中国人在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奠定了历史、社会和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一条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两个结合”更加全面系统深入,在四个方面体现出中国人在精神上走向独立自主,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代人类文明的新力量、在中国创立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了新的文化生命体、铸就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新型主体。三是推进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以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必须遵循“两个结合”的原则。在推进“两个结合”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两条路径,即要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相互印证中推进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实践、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基本价值这六个重要问题贯通起来,充分展现其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一维度上推进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论坛为各界学者提供了深入研讨和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

李毅以《“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思想标识》为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一是“第二个结合”标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决定我们绝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绝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个根脉,“第二个结合”便是根和魂的结合,也就是思想和灵魂的结合。二是“第二个结合”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个必然结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际上也是“第二个结合”的过程,实现其再生既要推陈也要出新。如此结合,不仅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基、拓展了文化的根脉,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过程。三是“第二个结合”不仅是文化上的结合,更是思想上的结合。“第二个结合”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是对规律认识的深化。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打开了创新的空间,强化了历史和文化自信,彰显了文化复兴的自觉。

高培勇以《以“两个结合”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作主旨演讲。他表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阐述我国发展仍具有的“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党更是在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历史文化沃土上开辟新境界。“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在“两个结合”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马克思主义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顾海良以《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前“结合”思想的提出和新时代的创新》为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前即1943年5月在《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作出的初步但却深刻的论述,提出党具有的完全独立地根据自己民族的具体情况和特殊条件,决定自己的政治方针、政策和行动的独特能力;强调党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具有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品质;凸显党当时正在进行的整风运动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的特征。80年前党的这些理论探索,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科学方法和根本遵循的最新阐释中得到升华,其中伟大的理论贡献特别体现于对“两个结合”在规律性上作出原创性探索,在学理性上作出创新性叙述,在体系性上作出创造性呈现。

李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两个结合”》为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两个结合”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也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在新时代,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概括提出“两个结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认识发展的必然,也是党的指导思想理论创新的必然。“两个结合”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毫不动摇,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同时,“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张立文以《努力建设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主旨演讲。他表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其契合主要体现在:一是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二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三是辩证法的思维,四是人类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五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在走向世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具有的开放性、包容性、统一性、和合性是分不开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形态,是现代文明的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主义,是和平、发展、共赢的马克思主义,它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相和合的结晶,它是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的硕果,因此它具有世界性、普遍性、易接受性、认同性,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陈理以《“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为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于不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规律性认识,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两个结合”对于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两个结合”的产物,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两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行稳而致远;“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沈志华以《习近平强军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进行理论创造的“军事篇”》为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习近平强军思想是“两个结合”在军事领域具体运用形成的伟大成果。习近平强军思想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为指导,深深扎根于当今世情、国情、军情的深厚土壤,深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精华。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永无止境。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对军事斗争准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对军事理论创新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我们必须掌握“两个结合”这把金钥匙,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为赢得未来军事斗争主动权提供强大理论支撑。

颜晓峰以《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为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一是体系性学理性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本属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在于其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二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要求不断体系化学理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拓展的过程,不断体系化全面呈现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逻辑,不断学理化深入展现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基础。三是深化研究阐释原理性理论成果,更好把握科学理论体系。原理性理论成果是理论创新最为根本和重要的成果,表明了理论创新的时代高度、思想深度和历史广度。理论武装工作推进理论的体系化,要求更好学习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主持主旨演讲环节)

论坛为各界学者提供了深入研讨和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

此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共同承办。各学院(系)、书院,机关部处及直(附)属单位,智库和教学科研支持单位负责同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班子成员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