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侯耀文 姚江: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扬长避短

上传时间:2024-06-04

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要搞一种模式”。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也就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就发展新质生产力而言,既要遵循新质生产力的普遍规律和共同特征,又要充分考虑各地、各产业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性,准确把握共性与个性。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强调的是,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先要正确认识新质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所谓新质生产力,就是在既有生产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产力的新样态。新质生产力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而不是单纯的技术创新,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搞一种模式”。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运用辩证思维来看新质生产力,主旨要义就是以历史的具体的眼光因时因地把握其特定内涵和外延。辩证思维是一种以发展变化的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以辩证思维把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以辩证思维深入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要素的相互联系,还要根据不同时间空间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具体而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对重要关系。

1

处理好传统产业

和新兴产业的关系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做到“破”与“立”的辩证统一。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新旧产业的调整升级,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彻底否定传统产业,抛弃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是从传统产业中产生出来的,要在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在深入把握“破”与“立”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先立后破”的方式,逐步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比如,以传统重工业为主的东北地区,正在经历一场产业的重大转型。在黑龙江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并不仅仅是一种巧合。曾经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厂房稠密、烟囱林立,被称为“共和国长子”。然而,东北却在后来走向了没落,没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陷入了发展的泥潭之中。但是,今天的东北,正在上演着另一幅画面,通过新质生产力走过漫长的季节,奔向高质量发展的春天。东北地区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钢铁、机床等产业曾为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如今却面临着产量过剩的难题。然而,这不意味着东北必须抛弃这些传统行业。相反,东北正在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管理和制度层面上,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以生产鼓风机起家的沈鼓集团为例,沈鼓集团在2019年改革之后利润总额增长了9倍,净资产收益率增长了15倍。在科技创新方面,近年来,依托传统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东北地区装备制造领域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果显著,解决了很多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在智能机器人、高铁、新能源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高铁列车有40%出自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吉林化纤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碳纤维、人造丝等生产基地,其自主创新产品——大丝束碳纤维是风力发电机最为重要的零件,这些都是东北新型工业化的生动体现。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在这片白山黑水之间,正上演着一幅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火热画面,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的辩证把握。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传统产业打下的坚实基础,传统产业也只有通过新质生产力才能焕发新的生机,这应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

2

处理好整体全局发展

与部分产业转型的关系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整体全局发展与部分产业转型的关系,做到“整体”与“局部”的辩证统一。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没有了整体,部分也就不能称其为部分,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这就告诫我们,既不能不顾地方整体情况而胡乱上新技术、新产业,也不能四处发力,雨露均沾,没有重点。在宁夏,就有这样一个生动案例。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有一家企业提出了一个诱人的计划——建设一个10万吨的多晶硅项目,预计其产值将非常可观。然而,管委会在审慎考虑后还是婉拒了这个项目。原因在于,这个多晶硅项目几乎会消耗掉宁东一半的电量,从而严重挤占其他重要项目的资源。管委会清楚地认识到,虽然眼前的利益诱人,但却会拖累整个宁东的发展。他们选择了为整体的长远发展留足空间,这种“有舍才有得”的智慧决策,无疑为整个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虽然某一个项目确实可以提高一个新兴产业的产生力,但由于与整体的发展不契合,也就不能真正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握好整体全局发展与部分产业转型的关系,立足全局,抓住重点,才能真正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3

处理好优势产业

和劣势产业之间的关系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优势产业和劣势产业之间的关系,实现“分类指导”和“优势互补”的辩证统一。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注重挖掘当地优势,因势利导,找准自己发展的道路,而不能想当然地采用一种标准化的发展模式,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只能闹出笑话而干不出成绩。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对于别的地区的成功经验,必须辩证地看待,审慎地借鉴,不然就会遇到水土不服的危机。不同地方发展不同的特色产业,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出更大作用。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条件,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比如,某些地区可以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如风力发电,是因为其既有丰富的地理禀赋,又没有更高效的经济发展方式。而如果将这种模式移植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必然带来极大的浪费。又如,杭州作为中国的数字经济之都,诞生了包括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近年,杭州一直在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发展迅速,势头强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据数据显示,2020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高达1.2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超过30%,这足以说明数字经济在杭州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而杭州,也牢牢抓住在数字经济发展上的优势,推动着各种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扬长避短,发展优势产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4

辩证看待新质生产力

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联系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辩证看待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联系,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发展新质生产力内在要求绿色低碳发展,逐步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模式,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这就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必须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比如,烟台市考虑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产业优势,通过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等措施,成功实现了向低碳城市的转型,打造了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据有关数据显示,2020年烟台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5%,清洁能源占比达到30%,绿色经济正在成为推动烟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总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求向“新”而行,而且要求“质”向高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技术、产业、发展方式、劳动力等多个方面,只有做到统筹安排,才能真正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否则,盲目跟风,一哄而上,最后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全局,树立辩证思维和系统观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找出适合当地发展的新路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者侯耀文,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姚江,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长江日报》2024年6月3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