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成果】《民心相通的中国实践》正式出版发行

上传时间:2024-02-27

640 (2).png

1 本书亮点

化解世界之痛,在于民心相通

“中国好书”获得者王义桅纵论公共外交的知与行

2 读者定位

国际关系、公共外交领域的高校研究者及智库

大专院校外交学、公共外交等相关专业学生

体育、文化、艺术等相关组织和机构

关心中国形象、致力于民心相通的各界人士

3 内容简介

当今民粹主义、极端主义、反全球化势力兴起,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者认为:化解世界之痛,在于民心相通,应超越西方语境下的公共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民心相通的中国实践》首先从宗教性、国家性和时代性三个层面概要讲述了如何超越公共外交;再以案例的形式,讲述了中美、中德、中印、中国和东盟、中澳、中非、中拉之间如何推进民心相通工作;最后,对于大数据时代、后疫情时代以及“一带一路”场景下如何开展公共外交提出了建议。

本书是对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积极探索,对于理解“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中国公共外交智慧大有裨益,可作为大专院校外交学及公共外交教材,还可供关心中国形象、致力于民心相通的各界人士参考。

4 作者简介

640 (3).png

王义桅

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盟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曾任天津联合化学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美国耶鲁大学福克斯学者(Fox Fellow),韩国延世大学访问教授,中国驻欧盟使团外交官、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兼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执行院长。出版专著《一带一路的灯光》、《时代之问、中国之答: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读物,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读物,进农村书屋,入选湖南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一带一路的理论与实践》、《国之交如何民相亲: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之道》、《回应:关于“一带一路”的十种声音》、《中国联通世界:如何看“一带一路”》(“如何看中国”丛书之一,中英文版)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2016年中国好书,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9)著作类二等奖,同时入选2016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新中国国际出版70年百种译介图书推荐图书:英文、日文、韩文、阿拉伯语,保加利亚语,蒙古语,土耳其语,俄语、乌兹别克语、塞尔维亚文、盲文等)、《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中文简体、繁体版,英文、阿拉伯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韩文、日文、波兰文、土耳其文、越南文、柬埔寨文、乌尔都文、印地文、蒙文、尼泊尔文版,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向党员干部推荐第十一批学习书目,2015年中国好书,进农村书屋)、《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中英文、盲文版)等33部,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联合国大会边会发表“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主旨演讲。

5 重磅推荐

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公关外交的研究者、实践者和推动者,王义桅教授在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方面,做了开拓性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切身的体会。《民心相通的中国实践》从政治体制、宗教历史文化、国民性等方面深入分析民心相通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值得所有关心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人士阅读、参考和借鉴。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 吴海龙大使

《民心相通的中国实践》不仅是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又一力作,也将丰富人类对公共外交、民心相通的理解。希望本书被译成外文,促进“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 李小林

6 本书目录

导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新时代民心相通

第一部分 超越公共外交

第一章 超越公共外交的宗教性:世俗伦理

第二章 超越公共外交的国家性:我将无我

第三章 超越公共外交的时代性:从后天看明天

第二部分 民心相通的中国实践

第四章 中美民心相通:多一些文化,少一些政治

第五章 中德民心相通:夯实社会根基,讲好中国故事

第六章 中印民心相通:走出近代战争阴影,追求广阔合作空间

第七章 中国东盟民心相通:澄清相关误解,推动民众交流

第八章 中澳民心相通:超越美国因素,寻求价值认同

第九章 中非民心相通:破解“二元”难题,培育民众基础

第十章 中拉民心相通:超越传统悖论,提升希望引力

第十一章 侨务公共外交:突破主客之分,做好“国家营销”

第三部分 未来的挑战与希望

第十二章 大数据时代的公共外交

第十三章 疫情公共外交

第十四章 “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之道

结语 以民心相通超越公共外交

7 精彩书摘

三位一体:自塑、他塑、共塑

俗话说“功夫在诗外”。讲好中国故事,要超越“中国”——自塑,超越“故事”——他塑,超越“讲”——共塑,关注他人,关注时代,关注世界。

——超越“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我们心中有梦想、肩上有使命。当然,外国人心中也有梦想,肩上也有使命。基于这一认识,笔者最早提出“中国梦也是世界梦”,反响就很好。

“一带一路”故事,要少强调中国——“丝绸之路”的概念是德国人提出来的,少强调张骞、郑和,要多强调古丝绸之路是各国共同打通、维护的,“一带一路”的魅力就在于激发了文明古国的往日辉煌,共商、共建、共享21世纪丝绸之路,达到共同发展、共襄盛举的目标。

——超越“故事”。中国故事是多方面的,既有成功,也有教训,关键是故事背后的道。

按此精神,“一带一路”故事可以放在国际层面讲,体现对联合国后发展议程的贡献,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的前期贡献,表明“一带一路”激发了欧亚大陆互联互通的百年梦想,推动梦想成真。讲好“一带一路”故事,要多强调“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尤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此引领21世纪国际社会价值。正如亚投行创立之初强调“green, lean, clean”原则,“一带一路”要强调绿色丝绸之路,尊重国际规范,体现21世纪价值观。一句话,从“我的”转化为“我们的”,才是“一带一路”的传播之道。

——超越“讲”。我们常常说国际舆论场“西强我弱”,其实“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如李光耀当年所言:只要我新加坡成功了,不怕你不承认我!中国的持续成功,使得各种“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不攻自破。不要急吼吼、气鼓鼓地去讲,而是要好好地说;同时要超越中西方、以美为镜,避免陷入中西二元对立、“老大老二”陷阱。例如,试图证明中国模式优于美国模式,只能招致更多的攻击和反感;或者只盯强者,总想着迎头反击,往往图一时之快,却得罪了周边,吓怕了弱者,正好上了人家的当。又如,美国学者葛来仪每年都提“九段线”,根本不指望中方回答,而是借炒作发声、毒化舆论。对此,我们完全可以跳出来讲自己的故事——中国军队的维和贡献等,而非顺着西方原罪论逻辑挣扎,试图证明自己的清白,既浪费时间又暴露弱点。欧洲人就很担心中国成为下一个美国。对待美国,如果我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可能让其他国家产生中国正步美国后尘的错觉。

讲好“一带一路”故事,首先要听——听听沿线国家的需要、期待,然后探讨如何满足这些需要、期待,表明“一带一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世界所期待的,改变全球化目前更有利于海洋国家、沿海地区的局面,倡导包容性全球化;同时,强调“一带一路”作为合作倡议与国际公共产品对世界的贡献——世界上有9亿人没有用上电,光印度就有3亿人,而“一带一路”推动电网的互联互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这比睚眦必报、急于去辩驳“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效果要好得多。

讲好中国故事意义之三,就是超越中国、超越故事、超越讲,通过自塑、他塑、共塑三位一体,塑造21世纪的中国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