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日报】沈江平: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

上传时间:2024-07-16

观点提示

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不仅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我们党推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新时代文化建设要坚持“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吸收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新时代新征程,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思想保障、强大精神伟力。

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境遇往往在一个民族的发展境况中表现出来。近代中国,国家多灾多难,中华民族文化也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们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民族文化从不自信逐渐走向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中华民族的复兴当然包括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要在赓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

A

文化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深刻把握文化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文化传承开辟新的气象、新的局面,铸就社会文化新辉煌,促使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文化建设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文化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民族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当今世界,文化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作为全面融入全球化、拥抱数字经济时代的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国,理所当然地要重视文化建设,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搞好。

加强文化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标识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不但注重发展充实人民美好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也高度重视人民的精神生活,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人的精神生活,从根本上讲就是注重满足人的文化需求。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精神世界的关键要素,文化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就不可或缺。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要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弘扬革命文化,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产打造更多符合时代诉求、大众需要的文化作品,真正让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民精神世界丰富夯实起来。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也是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

B

深刻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本质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也就是说,经济建设决定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建设发生反作用。深刻把握文化建设的这一本质规律,是开展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深刻认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深刻认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物质文明极大丰裕的现代化,也是精神文明充分发展的现代化。因此,必须统筹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考察,不能顾此失彼,片面强调某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文化建设与社会走向休戚相关。文化建设不是空中楼阁,应该力求与经济社会、政治建设协同发展。人类生存的文化环境积淀于特定社会的生活方式、风俗传统、价值观念等,其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相一致,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总体面相。一个在经济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的民族,在文化上同样是受压迫的。一个民族的经济和政治的解放、发展,必然也会带来文化上的解放、发展,使长期被压迫、被湮没、被遗忘的东西重新被世界认识和欣赏。近代中国没有走上现代化道路,没能从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不能归咎于所谓的文化问题,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社会主义时代的中国文化形象不同于旧中国的文化形态,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少的文明古国和辉煌一时的文化最终消失无闻,都是由于生产力的停滞和国家发展的衰败。最终使中国走向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彻底变革中国经济、政治制度的革命斗争,文化问题是在改变社会现实中逐步解决发展的。

深刻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规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系统观念”,给我们指出了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方法。因此,要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地处理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的关系。一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要求相应的文化建设,而文化建设肯定植根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土壤中。只有一个稳定和不断发展的社会,只有经济发展和政治清明,才能使先进文化建设和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成为可能。反过来,文化建设必须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建设。实践证明,重视文化在思想理论上的先导作用,发挥其对经济和政治的反作用,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社会建设基础上的。以创新生产方式为标识的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文化建设以现代力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总之,新时代,把握文化建设规律,既要认识到经济社会建设对文化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要重视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建设的反作用,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供给思想伟力。

C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推动文化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立足点。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梦想。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奋斗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新境界,破解了经典作家有关落后民族国家如何发展现代化的重大问题,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且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巨大经济社会建设成就,文化建设领域同样成绩斐然。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和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习近平文化思想应势而生,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在遵循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中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当前 世 界 百 年 未 有 之 大 变 局 加 速 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我们更应在改革开放中奋发图强,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这要求我们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改革开放与独立自主相结合,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发展新质生产力,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只有抓好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才能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

沈江平,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双聘教授。

来源:《宁波日报》2024年7月16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