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文稿】王义桅: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外交理念的时代演进

上传时间:2024-07-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脉相承”,“是新形势下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好的传承、弘扬、升华”,“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就是要在新形势下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强劲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阐释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在世界百年变局中指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进方向,对汲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智慧、汇聚解决当今世界难题挑战的共识合力,具有十分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一

  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出了“全球南方”崛起的时代强音,见证了世界变迁,预示了四大趋势。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立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选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同时,冷战阴云笼罩世界,“强权即公理”甚嚣尘上。刚刚获得独立的新生国家渴望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积极谋求同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努力改善外部环境尤其是周边环境。在此背景下,中国领导人首次完整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纳入中印、中缅联合声明,共同倡导将五项原则确立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爱非攻”等品格,确立了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根基。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正如《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蕴含着丰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基因。中华文化以和合理念为精神内核,秉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高远理想,推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遵循“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交往原则,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中华民族自古尊崇仁德博爱之心,倡导“德不孤,必有邻”的精神追求,坚守“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的处世之道,奉行“义利并举、以义为先”的义利原则。中华民族一向崇尚立己达人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相信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华民族始终遵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践行“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生态观,体现了对天地宇宙的敬畏和热爱、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世界许多文明中也都蕴含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智慧。

  1955年,20多个亚非国家出席万隆会议,在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十项原则,倡导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不结盟运动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原则。1970年第二十五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国际法原则宣言》、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大通过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都明确采纳五项原则。五项原则被相继载入一系列重要国际文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遵循。在“周边是我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理念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共同发展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符合各国人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人类历史长河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弘扬起来,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价值共识,汲取世界多元文明相融相通优秀成果,反映了全人类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法治树立了历史标杆,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提供了正确指导,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联合自强汇聚了强大合力,为国际秩序改革和完善贡献了历史智慧。可以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展示政治意愿也展示法治精神,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写入从双边政治文件到多边法律文件一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写入中国同老挝、柬埔寨、缅甸、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蒙古国、古巴、南非、塞尔维亚等国双边文件,同越来越多的友好伙伴构建不同形式的命运共同体,并拓展到中国—东盟、中非、中阿、中拉、中国—太平洋岛国等命运共同体,以及上海合作组织、金砖等多边机构,还多次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从理念主张发展为科学体系,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实践成果,展现出强大生命力。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称,“对我而言,这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

  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跨越时空、超越隔阂,经久愈韧、历久弥新,成为开放包容、普遍适用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如今,原则见证了“全球南方”国家从外交自信到外交自觉的变化,并推动北方国家响应和认同,嵌入到各种双多边乃至全球协议之中。在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呼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球南方’应当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携手共进,走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全球南方”要共同做维护和平的稳定力量;共同做开放发展的中坚力量;共同做全球治理的建设力量;共同做文明互鉴的促进力量。

  近年来,“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在多边舞台加强协调配合,展现出团结合作、联合自强的强大声势,成为国际社会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支持“全球南方”合作的八项举措,展现了中方始终与所有南方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推动“全球南方”发展振兴的坚定决心。中方将同各方一道积极落实,为“全球南方”的共同发展和团结合作注入更强劲动力。

  二

  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了中国外交理念的与时俱进。

  从和平共处到和平发展再到和合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内涵不断升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发展,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分处不同的时空,是面对新的国际环境提出的新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光着眼于和平共处,更多寄望于共同的发展,共同维护人类共同体的整体利益,“共建”、“共治”、“共享”、“共赢”,开创人类文明新篇章。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进一步回应了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从双边到多边,从政治的原则到法律的文件,从消极的共处到积极的共处——和合共生、命运与共。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实践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载入了中国宪法,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相伴随,越来越多国家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文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国的国际主张日益变成国际社会自觉的外交理念,转化为外交实践,有力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从道义呼唤到能力建设,从应然到实然,新时代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与时俱进的。比如,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是就纯粹一个国家内部事务——发展道路、意识形态、治理模式等而言,纯属一个国家内政。但是,人类已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命运共同体,所以还需要一种更加积极的共商共建共享方式,来推行新型全球治理和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增强国家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能力,反对恃强凌弱、以大欺小。信息化时代,没有数字技术,怎么捍卫数字主权?没有算力、算法、平台,如何识别虚假信息?当今世界面临贫富差距、冲突对抗乃至阵营对抗风险。我们隆重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七十周年,并提升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彰显中国的大国责任与东方智慧,彰显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胸怀天下的品格。

  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脉相承,都根植于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彰显了中国外交自信自立、坚持正义、扶弱扬善的精神风骨,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世界情怀,都展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是新形势下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好的传承、弘扬、升华”。这一理念立足于国与国命运交织、休戚与共的客观现实,树立了平等和共生的新典范;这一理念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开辟了和平和进步的新境界;这一理念着眼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丰富了发展和安全的新实践。

  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国际关系准则到人间正道,中国外交理念与时俱进,日益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理念,彰显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和共产主义理想。

  四

  纵观历史,当年中国领导人携手印缅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顺应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潮流,为如何处理国与国关系这一重大命题给出了正确答案。在当今历史转折关头,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与国命运交织、休戚与共的现实,着眼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和根本利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给出了新的答案,这是新形势下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好的传承、弘扬和升华。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接力就是这样一棒接着一棒向前奔跑,人类进步事业就是这样在对时代之问的回答中一程接着一程向前迈进。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从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外交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升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互利共赢”到“命运与共”的逻辑延伸。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了和谐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理念,拓展到普遍安全、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层面;从各国和谐共处,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到人类命运与共,基于国家又超越国家思维,统筹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统筹秩序安排与价值共享,统筹现实身份与未来归宿。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时回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时代命题,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中国引领世界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这一理念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潮流,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一面鲜明旗帜。这一理念超越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的不同,站在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审视国与国关系,展现了世界情怀和全球视野,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人类共同的心声。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见证了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主题、内涵与意义全面提升:从“我是谁”到“我们是谁”,从“我要干什么”到“为什么我要这样,将来又怎样”、“中国怎么样”到“世界怎么样”、“世界向何处去”。中国公共外交超越了中国和西方的二元叙事,也超越了所谓的大国竞争,强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何去何从,强调了中国梦和世界各国梦休戚相关,强调了国内治理和全球治理的统筹,强调了全球互联互通的命运与共的属性。一句话,是最有全球性的、包容性的公共外交,从政策到价值相得益彰,短期与长期兼顾,利己与利他结合。

  (作者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当代政党平台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来源:《红旗文稿》20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