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上传时间:2020-11-17
11月13日上午,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系统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绩和经验,展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远景目标,第三届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开启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中国社科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姜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等出席会议。
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熙国、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郑权、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韩喜平、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伟、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储新宇,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副院长冯玉军、邱海平、陶文昭、王向明、王义桅等参加会议。
郑水泉在开幕致辞中对各位嘉宾表示欢迎。他指出,在不平凡的2020年,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他表示,这次论坛的举办是中国人民大学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建议》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落到实处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助于进一步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王炳林表示,举办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论坛是教育系统发挥集团优势,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重要举措。本届论坛选在“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达成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召开,意义十分重要。他指出,中国迎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未来的研究工作也要紧紧围绕新阶段去展开,为全国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机构做出表率。首先是牢牢抓住战略机遇期,研究好机遇和挑战发生的变化;第二是对统筹两个大局开展深入研究,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第三是着重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冯玉军主持开幕式。
欧阳淞以“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原创性贡献的思考”为题发表演讲。他列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原创性观点,多方面、多层次地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原创性贡献。他指出,在历史的起承转合点上,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指导实践,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胜利。
颜晓峰以“全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题发表演讲。他表示,党的十九大,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他认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重在全面、新在全面、难在全面,全面是现代化的应有之意。全面现代化是社会系统的发展趋势,现代化系统布局是现代化发展的规律要求,也是中国发展的客观要求。
姜辉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与人类史上现代化新路”为题发表演讲。他认为,《建议》通篇贯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立足新时代特征,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纲领性文献。《建议》标志着我们党开创了人类史上的一条现代化新路,这是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道路,是充分体现本国历史传统、基本国情、制度属性和实际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陶文昭主持主旨演讲环节。
孙熙国在发言中讲解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经验的几点思考”。他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有过硬的看家本领,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关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紧紧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高度重视创新在现代化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必须正确处理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艾四林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为题发言。他回应了“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的大众关切,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应具有自主性、全面性和人民性,牢牢把握这几个基本特征,我们未来的现代化之路就会走得更加顺畅。
郑权发言主题为“以斗争精神奋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她指出,奋进既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底色,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的强大支撑。只有发扬斗争精神,勇于突破,敢于变革,才能升级再造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成就更强大的政党和更强大的国家。
孙伟以“着眼建军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开创新时代强军兴军新局面”为题发言。他认为,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要准确把握新时代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的要求,紧紧围绕军事竞争力的核心关键,军队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不断推动我军建设高质量发展,全面开创新时代强军兴军新局面。
韩喜平发言主题为“在破解社会主要矛盾中推进中国现代化新征程”。他认为,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沿着这个主要矛盾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则需要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推进现代化动力变革。
郑新业发言主题为“卡尔多改革、示范性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他认为,当前我国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但也面临“一降三上”的严峻挑战。基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新发展理念,实行卡尔多式改革方略和示范性开放,将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顺利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远景目标。
王向明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发展的中长期战略思想”为题发言。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求是》发表重要文章《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从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完善城市化战略,调整优化科技投入和产出结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六个方面作了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思考。这些思考充分体现在“十四五”规划和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中,是我们未来应长期坚持的战略方向。
王义桅主持专题发言环节。
秦宣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论坛紧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始终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现代化新征程这一主题,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展开学术性和理论性研讨,同时很好地关照了现实和未来,为我们开启新阶段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打开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论坛”由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共同发起。本届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具体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