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成果

当前位置 : 首页» 课题成果» 报刊文章
王义桅,《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突破口》,《经济日报》
发表时间:2021-04-22     字体:【

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和“逆全球化”现象抬头等考验,共建“一带一路”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2020年6月,习近平主席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发表书面致辞,强调要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我们愿同合作伙伴一道,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这为我们在新发展阶段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经过多年努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影响力日益扩大,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联合国、东盟、非盟、欧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发展和合作规划对接,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

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普遍把工业化作为促进发展、改善民生、增加就业的重要选择。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快速发展,合作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工业化水平稳步提升、经济韧性日益增强。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往来也日益密切,2013年至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累计总额超7.8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了1100亿美元,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接近8000亿美元;2020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24万列,同比增长50%,有力服务了国际防疫合作;2021年一季度,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5万亿元,投资持续增长,承包工程稳步推进。

当前,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面临新的环境和条件。

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流行,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出区域性聚集的趋势。无论是应对疫情还是恢复经济,世界各国都应走团结合作之路,都应坚持多边主义。如何在这一背景下更好促进互联互通、坚持开放包容,有效应对全球性危机和实现长远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未根本消除,我们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在推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沿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进,也需要在探索中找到答案。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新发展阶段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进展、实现突破:

既要巩固“联通”,又要畅通“循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我们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主动作为,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在新发展阶段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既要有巩固“联通”的思路,更要有畅通“循环”的思路,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平台、以经济发展优势区域为重点,积极发掘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动力源,探索国内国际双循环与“一带一路”建设融合发展的路径。

既要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又要提升我国在其中的地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各国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高度关注。在此期间,“一带一路”建设尤其是中欧班列对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重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欧投资协定等在产业链供应链方面的布局,着力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有效应对西方一些国家对我国的遏制打压。同时,还要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更加重视粮食、能源、医药等国计民生领域的供应链安全,为此需推动数字、绿色和健康丝绸之路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治理、气候变化治理和公共卫生治理,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既要“参与规则”,又要“引领规则”。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需从要素驱动转向规则、制度、创新驱动。对此,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参与、适应并更好维护、创新国际规则,与相关国家构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利益汇合点”,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而引领国际合作规则,推动国际规则更加包容和更加公正,使更多国家释放发展潜力。

既要推动“机制创新”,又要促进“平台创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经济合作倡议,已经转化为全球广受欢迎的公共产品,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我们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实现经济融合、发展联动、成果共享,就要推动这一平台创新发展,不断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契合相关国家对全方位、宽领域、多选项拓展合作的需要。

既要实现“硬联通”,又要实现“软联通”。经过多年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在“硬联通”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各国以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等为内容的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等硬件联通水平大幅提高。与此同时,“软联通”方面也有积极进展。面向未来,需注重在“软联通”方面切实发力,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更好对接协同,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开辟更广阔空间。


来源:《经济日报》2021年4月21日 10版



 
上一篇:王义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信与自觉》,《南方日报》
下一篇:王义桅,《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突破口》,《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