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武汉解除所有离汉通道管控措施;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随着中国抗疫历程中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传来,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极大增强了人类战胜疫情的信心,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中国理念和制度优势。日前,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汪亭友接受广州日报专访,对此展开了深入分析。[详情]
风险治理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行动逻辑,重在关注潜在性与未来预期。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风险成为常态的情况下,实现中国长治久安和持续繁荣,尤其需要在政府、社会、个体之间厘清权力边界,避免将紧急状态的特殊做法常态化,坚持市场、民主、法治、责任、志愿、合作等基本原则,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详情]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中,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努力推进精准治疗、科研攻关、社区服务、复工复产、教育教学、国际合作等各项工作。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其重要原因之一,正是深刻认识到疫情防控的主要矛盾,提高了应对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详情]
新冠疫情对中国和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小微企业由于其脆弱性而受冲击更大。我国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政府部门也加大了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力度,很多政策直指小微企业。随着整体经济逐步恢复,小微经济向好趋势也愈发明显。[详情]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但保持疫情防控成果、防止疫情反弹的任务繁重,疫情防控常态化对党的群众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这次疫情防控斗争是对各地区各单位管党治党水平、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水平实打实的考验”,“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要在联系服务群众上多用情,在宣传教育群众上多用心,在组织凝聚群众上多用力”。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应当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遵循,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详情]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如何夺取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胜利,有效实现绿色发展?围绕相关问题,《中国纪检监察报》对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云飞教授进行了专访。[详情]
青年创新精神是民族创新精神的体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赖于我们的青年一代能否作出创新性的贡献。[详情]
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勉励广大师生弘扬“西迁精神”。全国各地高校师生纷纷表示,要牢记总书记嘱托,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详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坚持依法防控疫情,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我国城管执法部门按照依法防疫的要求,积极履责推进应急城管执法,成绩有目共睹。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推进阶段,更需要城管执法工作体现新特点、拿出新举措,通过创新努力实现城管法治愿景。[详情]
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强调“要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根据就业形势变化调整政策力度,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稳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短期应急管理与长期稳定发展之间的平衡,还涉及劳动力市场需求扩大与劳动者就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平衡、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平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