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成果

当前位置 : 首页» 课题成果» 理论期刊
王向明,《正确认识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社会科学家》
发表时间:2021-05-20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重大论断,既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需要深入阐释的理论问题。这一论断的提出,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本质联系,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内在性、根本性和核心性的本质属性,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继续深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政治勇气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坚定决心。

一、“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论断的提出

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形态,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以来,已经走过了 170 多年的历程。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必定有着其特殊的规定性,也就是决定其本质的根本特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正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性的深刻揭示。

首次明确提出这一论断的,正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 年 12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2014 年 2 月 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是以往党的文献中所没有过的新表述、新论断。其中的一个“最”字把党的领导这个本质特征与其他方面的本质特征区别开来,凸显了党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地位。同年 6 月 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再次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事情要办好首先中国共产党的事情要办好。”党的执政理念、地方和方式本身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中国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最根本的是要靠党的领导。同年 9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 60 周年大会又一次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同年 9月 2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 65 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强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在于说明党的领导与中国政治生活、政治发展道路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实现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也是决定人民政协前途命运的根本性和原则性问题。同年 10 月 23 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又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这是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确认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新论断,同时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2015 年 1 月 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和全国政协等单位党组汇报工作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机关和组织成立的党组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本身从组织制度上就保证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地位。2016 年 7 月 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 95 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就进一步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角度揭示了党在确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2017 年 10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是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论断,而且上升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之一。

2018 年 1 月 19 日,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建议宪法第一条第二款“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后增写一句“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同年 3 月 11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正式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关于宪法修改的建议上升为国家意志。同年 3 月 2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时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2019 年 10 月 31 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一论断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更加突出了党的领导制度在中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中的统领地位与核心作用。

二、“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论断的科学逻辑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所谓“最本质的特征”是指众多特征中最能体现事物内在根本属性的外在表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重大论断,正是深刻地抓住了党的领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性、根本性和核心性的关键所在,有着内在的科学逻辑。

1.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根本前提

从 1516 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托马斯·莫尔创作《乌托邦》,标志着近代世界社会主义大潮的兴起;再到 19 世纪初叶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创造出“socialisme(社会主义)”这一理论概念,社会主义登上了历史舞台。19 世纪上半叶,以英国的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武装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工人的武装起义为代表,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英勇悲壮。但这些运动最后都失败了。究其根本原因,首先就是没有有组织的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直至 1847 年欧洲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欧洲工人运动才第一次有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而马克思恩格斯创作的《共产党宣言》正是为欧洲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党纲, 由此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1917 年 11 月 7 日,正是在列宁创建和领导的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组织指挥下,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而中国在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救亡图存,也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但无论是太平天国的揭竿而起,还是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无论是“戊戌维新”的百日惨变,还是辛亥革命的武昌风云;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直至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我们才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当今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就还会生活在充满苦难的阴郁状态之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之后,要促进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其首要提前依然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的实践中特别强调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在他的名著《国家与革命》中,列宁着重指出,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不但要领导人民夺取政权,而且要引导人民“走向社会主义,指导并组织新制度,成为所有被剥削劳动者在不要资产阶级并反对资产阶级而建设自己社会生活的事业中的导师、领导者和领袖”。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自觉地、清楚地宣示和把握自己所担负的实行社会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使命,持续地、坚决地去推进和实现自己承载的历史使命。可以说,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形态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具有内生共存、不可分离的逻辑联系。因此,把握“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论断,在理论源头上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阐释,回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对于党的历史使命的认知,透彻把握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事业之间的内在相关性与一体性,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的实现条件和实现途径。

2.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发展的根本保证

掌握政权的无产阶级依靠什么来巩固政权?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又依靠什么来促进发展,葆有勃勃生机?历史作出了最好的回答—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深刻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同志在 1979 年首次用“四项基本原则”来概括了社会主义的“立国之本”。而四项基本原则的第一条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可以说,是否坚持党的领导,是否把党的领导放在社会主义制度的统领地位,是检验评价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最根本标准。我们必须把自觉接受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永不动摇的坚定信念,作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障。

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来,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巩固了新生的红色政权、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又进一步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建设成就。“在不长的时间里,我国社会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尽管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党也曾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中发生过失误,给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挫折和坎坷。但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党的领导对于社会主义的成败兴衰有着直接的决定性作用。而也正是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所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也包括其间经历的挫折,都“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巨大的政治勇气,审时度势,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改革开放。1978 年,我国开始进行农村改革;1984 年,我们开始城市改革;1992 年,我们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走上了一条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之路。在改革的推动下,中国在短短 40  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进步。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还特别善于总结历史经验,进行理论创新,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历史和现实都一再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建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守者。没有党的卓越领导,不可能有持续的理论创新,不可能有不断的实践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会开创,更谈不上发展。党的领导从根本上保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色、不变质。

3. 党的卓越领导能力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胜利源泉

社会主义要赢得同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就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更小的贫富差距、更真实的民主政治、更高的精神文明程度,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多年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舆论宣传机器,在不断妖魔化社会主义的同时,极力吹嘘、粉饰以多党制为主要标识的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美国学者福山抛出的所谓“历史终结论”一度甚嚣尘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将长期存在,并异常尖锐复杂。

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体制度优势正日益凸显。特别是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东西方的不同应对和大相径庭的抗疫结果,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经济、政治整体性危机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能力让整个世界都刮目相看。历史将必然见证:所谓“历史终结论”的终结;“中国崩溃论”的崩溃;“社会主义失败论”的失败。而一些西方政客如蓬佩奥之流,近乎疯狂地攻击中国共产党、甚至极为荒谬地限制中共党员和家属进入美国,恰恰说明他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极端恐惧和仇恨。联想到在我国国内也曾一度出现的一些鼓吹西方模式和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也无一不是歪曲党史国史,企图削弱和否定党的领导,从而试图从根本上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

今天,从整体规模看,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稳定和谐,人民生活安宁祥和,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日益完善,依法治国强势推进,全面小康已经实现,国防和军队改革大刀阔斧、蹄疾步稳,管党治党实现从“宽松软”到“严紧硬”的转变,“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事实充分证明,党的领导使中国人民真正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发展道路,极大增强了中国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保证了中国长期的社会稳定和空前团结。因此,党的领导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不仅体现在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所具有决定性影响和作用,而且集中体现在党和国家事业所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就。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党全国必须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丝毫不能动摇。”

4. 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基石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为重要。邓小平曾明确提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党的领导核心身上凝聚着全党的信任和重托,能够凭借其远见卓识和非凡才能发挥向导和航标作用,引领国家朝着伟大目标有序前行。同时,党的领导核心的示范与带动能够激发广大党员的热情与积极性,强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使命与职责。纵观党的历史,真正的领导核心都是党在应对重大危机与挑战的过程中产生的,严峻复杂的形势和棘手难解的问题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来明确思路、凝聚力量、汇集共识、化危为机,通过艰巨卓绝的努力开创伟大事业的新局面。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党面临着许多不可回避的挑战、考验和危险的基本事实。改革要全面深化,发展要转型升级,然而目前改革推进的艰巨程度、敏感程度、复杂程度,丝毫都不亚于改革之初,整体形势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问题多、挑战大、阻力强,从而决定了现阶段的改革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来带领全党与全国人民共克时艰、奋力前行。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在汲取理论精髓、把握发展规律、回应时代诉求的基础上形成的必然选择。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法借鉴、充满崎岖的道路,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以高度团结的精神风貌、思想意识以及同心同德的巨大政治力量作为基础和支撑,这只有依靠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实现。否则,很可能力量涣散、人心涣散、组织涣散,最后难以形成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使国家没有希望,人民没有期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最后只能成为空洞的口号而已。党的领导核心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意义重大,因此要坚持知行合一、表里如一,从思想、行为、制度上同向发力,切实把维护党的领导核心体现在各项工作中。

三、“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论断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论断,明确了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的规定性,将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的重要性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经验的概括与总结。

1. 将党的领导由基本特征上升到最本质的特征,更加突出党的领导在社会主义特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质与特征之间是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本质讲的是关于社会主义质的方面基本规定性,是对社会主义内部联系和内在规律性的反映,贯穿于社会主义制度产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社会主义特征作为社会主义质的规定下的外延或表现形态,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显著征象和标志。社会主义本质只能有一个,而其表现形态和外延可以丰富多彩。马克思恩格斯在概括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时,虽然使用的是“社会主义”一词,没有直接提出和明确使用过“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这一概念,但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从经济基础、产品分配、政治制度、领导力量和人的发展等方面描述了社会主义的特征。社会主义的特征包含关联密切、互动发展的诸多方面,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社会主义的特征应当力求完善、防止劣变,否则就会损毁乃至扼杀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在国际共运史上是有前车之鉴的,不可不慎。与此同时,同样是事物的特征,也存在着性质和程度的差别。本质特征是对事物本质稳定的、恒常的一般反映,非本质特征则是在某个阶段、某种状态下的特殊反映,本质特征相比非本质特征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此而言,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各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是完全相同的,而是有主次轻重之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彼此之间自然也不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其中必有一条与其他诸条相较而言处于支配地位。党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中居于核心地位,是诸多本质特征中最内核、最根本、最关键的特征,对其他本质特征的实现起着根本保障作用。离开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其他本质特征将失去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将不复存在。

2. 首次从无产阶级政党与社会主义关系角度表述社会主义本质,与时俱进地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前的较长一段时间内,国内主要局限于将纯粹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制度结构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种理解尽管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发挥了特定的作用,但存在的问题是非常明显的。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与其他主义或社会形态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强调不能再纯粹从经济制度层面来思考问题。邓小平在 1992 年春南方谈话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过程和根本目标的相互统一中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打破了仅从制度特征定义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认识,在高于制度的层面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和根本要求。2001 年 7 月,江泽民在庆祝建党 80 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江泽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从物质文明层面上升到精神文明层面,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真理与价值的高度统一。2006 年10 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胡锦涛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以及人与人、社会、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标志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深入到了社会文明层面。从中国的实际来看,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关键取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有诸多功能,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是只有通过党的领导才能实现国家的统一性。没有统一性,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等其他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都无法更好地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论断,既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道路与方向的规定性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力量,又明确了党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的领导责任,拓展了在无产阶级政党认识上的深度和广度,推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形成了包括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在内的四位一体的观念体系。

3. 深刻地表明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承担使命的自觉意识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坚定决心纵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要不要、能不能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至关重要。国际共运史最惨痛的教训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大厦的崩塌和苏共的消亡。苏共的教训警示后人,任何改革包括政治改革,都要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为前提。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和利益矛盾是复杂多变的,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有效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生机勃勃且行稳致远。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目的是实现党所肩负的为人民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的崇高使命任务,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形态发展。如果脱离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必然变质变色乃至自取灭亡。如果忘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偏离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党的领导必然会在实践中变形走样。党所肩负的崇高使命任务决定了党要勇于进行自我革命,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校准坐标和航向,从而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依靠自身力量,以严的要求、严的标准、严的措施管党治党,打赢了一场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从严治党攻坚战,使党风有了根本性好转,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竭诚拥护,从而使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共识越来越强。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论断,是在总结国际    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冷静分析党所肩负的伟大使命、面临的复杂局面基础上做出的正确结论,深刻表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决心,才不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犯“颠覆性的错误”,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一个稳定有序、统一高效的政治环境,营造一种上下齐心、团结奋进的社会氛围,从而在既有成就的基础上接力奋斗、奋勇向前。

来源:《社会科学家》2020年第3期


 
上一篇:秦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新” 在何处?》,《科学社会主义》
下一篇:王向明,《正确认识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社会科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