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成果

当前位置 : 首页» 课题成果» 学者观点
罗来军:中宏网 | 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发表时间:2020-05-15     字体:【

image.png

罗来军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image.png

5月11日下午,习近平在大同市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新华社记者刘彬摄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中宏观察家罗来军就相关话题接受中宏网专访。


中宏网记者: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山西考察有关讲话精神,您对传承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新时代中华文化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建言?


罗来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全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以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方式促进文化振兴,是全族人民要践行的重要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对于国家兴旺、民族昌盛具有重大意义。中华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它包含着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承载着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文化自信,彰显着文明的无限魅力,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其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意志品质等,滋养了新时代中国人精神世界,为新时代中国人注入不竭动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期,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传承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是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深入挖掘和阐发文化精髓。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和传承好珍贵的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须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深入研究阐释其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刻阐明其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深刻阐明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加强党史国史及相关档案编修,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做好“查漏补缺”工作,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为民众了解中国文化、传承中国文化、弘扬中国文化提供优质的资源和平台。


二是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实现文化遗产“神”“形”统一。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传承好历史文脉,协调处理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极大增强文化遗产中“形”的现代生命力。通过加强中国文化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促进文化振兴建设。


三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全民教育中,深化全民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从十八大提出“构建学习型社会”以来,我国已经掀起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新浪潮,国民教育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对全民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可根据不同学段和科目,编写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增设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等;同步加强网络媒体的媒介作用,有针对性的增加传统文化教育类的栏目。着力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和主动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是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它的发展既需要取精去粕、代代传承,也需要走出国门,发扬光大。因此,要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丰富文化交流的内容和的形式,创新文化交流方式,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使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要充分利用国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文化作品、影视作品等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同时,要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把中华医药、中华武术、中国戏曲、中华书法、中华节日等推介出去,使我国文化进入国际视角,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上一篇:罗来军:中宏网 | 关键时刻!多措并举推动脱贫攻坚有序接力
下一篇:罗来军:中宏网 | 坚持"五位一体"与防疫相结合,实现国家治理战疫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