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成果

当前位置 : 首页» 课题成果» 学者观点
王向明:《端午感怀:文化传承与民族复兴》,《光明网》
发表时间:2020-06-26     字体:【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向明

汨罗江的江水静静地流淌了几千年,“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天问》《九歌》的绝唱也回荡了几千年。又是一年端午到,这个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节日,年复一年地传承着一个伟大民族的血脉。

在古老的国家和民族中,中国难能可贵地延续了自己的原生文明。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比较了各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后曾经感慨地说过:“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之后一百年,英国思想家罗素也发出惊叹:“自孔子以来,埃及、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包括罗马的帝国,都消亡了;但是中国却以持续的进化生存下来了。”五千年的岁月沧桑、五千年的雨雪风霜,中华民族生命的藤蔓历经磨难却依然生生不息。解码其中的内在奥秘,答案就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地平线上,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更加需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更加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中国选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19世纪初叶,著名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创造了“社会主义(socialisme)”的名词概念。其中“社会”的本意是指“联合与共享”。而这恰恰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社会理想相吻合。孔子希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孟子向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追求“兼相爱,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些古老的思想传承塑造了中华民族博大的天下情怀。我们才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才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豪迈;才有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千年古训;才有了甘于“我与我血荐轩辕”的无数仁人志士。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十月革命以后一百年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但中国人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深刻总结——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大力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顽强不屈、不畏艰险的奋斗品格。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成为无数中国人拼搏奋斗的座右铭。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学习、善于学习。《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国人创造的图腾“龙”,就是以“拿来主义”,学习荟萃了各种动物的优点——蛇身、鱼鳞、鹿角、牛头、马脸、豹眼——使其具有了蛇的灵便、鱼的遨游、鹿的敏捷、牛的力量、马的速度、豹的凶猛,成为了一个自然界本没有的“三栖动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注重修身为本,形成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风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强调“知行合一”、言出必行。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人信守承诺“言必信、行必果。”中国人注重道义,以礼义廉耻作为国之四维。中国人睦邻友好,以爱天下人为“仁”,明理求道、以和为贵……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的有力支撑。而其中体现出的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今天,面对异常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当下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困难和挑战叠加的历史背景下,我们更加要注重从中华文化传承中汲取营养。在全民战疫的伟大斗争中,我们所凸显的统筹兼顾、协调各方的大局意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防范风险、慎终如始的底线思维;攻坚克难、顽强不屈的坚定信心;守望相助、风雨同舟的共同奋斗,这些都可以从中寻觅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回望历史的苍穹,来路悠远;遥看未来的奋斗,去程光明。祝福走过千年端午的中国,永远安康吉祥!

 
上一篇:刘伟:求是网 | 发挥基本经济制度优势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郝立新:人民论坛 | “三不”一体机制建设的“光明经验”值得学习
-->